2022年前4个月,我国汽车出口额同比增长60.9%,比全国外贸整体出口增速高出50.6个百分点,如此高速增长建立在2021年出口增长104.5%的基础之上,且已连续13个月增速保持在70%以上。
2022年前4个月,我国汽车出口额同比增长60.9%,比全国外贸整体出口增速高出50.6个百分点,如此高速增长建立在2021年出口增长104.5%的基础之上,且已连续13个月增速保持在70%以上。作为实体经济代表、国民经济支柱之一的中国汽车产业,或许正以出口高速增长的奇迹昭示即将到来的新的质变。
产业历程
汽车产业特别能全面体现一个国家的工业化水平。汽车工业是技术、资金、人才高度密集的现代化产业,需要有强大的工业实力为依托。1886年1月29日,德国戴姆勒-奔驰汽车公司的创始人之一、现代汽车工业的先驱者卡尔·本茨为他的第一辆汽车申请了专利,人们将这一天作为世界上第一辆汽车的诞生日。德国利用1871年德意志第二帝国统一后的发展契机,在短短30年里走完了英国100多年才走完的工业化道路,从而快速跻身世界工业化强国之列。强大的工业基础为汽车的产生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这之后德国的汽车工厂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汽车年产量达2万辆,仅次于美国。1893年美国的亨利·福特发明世界上第一辆以汽油为动力的汽车,随后美国汽车开始大量生产,1913年,福特汽车公司开发出世界上第一条流水线,美国率先以流水作业的生产方式把汽车变成一种普及性商品,汽车产业成为美国强大工业体系的一个缩影。日本的汽车工业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重建而达到发展高潮,1967年日本超过德国成为第二大汽车生产国。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又让推崇小排量车的日本车企从中受益,美国一部分家庭不愿承担高昂的油费,转而选择日本汽车,此后日本又抓住欧洲节能减排的机遇,一跃成为世界汽车工业巨头。时至今日,尽管经历百年风云变幻,德国、美国、日本作为汽车品牌和实力的代表依旧是主宰全球汽车市场的重要力量,其背后依然是强大工业实力作支撑。
质变将至
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则经历了一段艰难曲折到涅槃重生的历程。1958年8月一汽试制出第一辆两排座5.65升红旗牌CA72高级轿车。从1959—1964年,红旗牌小轿车总共生产了206辆,被频繁使用在国务活动和外事活动中,乘坐红旗车成为当年外国政府首脑访华的最高礼遇之一。由于工业基础薄弱,到1978年,我国汽车年产量也仅有14万辆,且多以货车为主,1980年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仅169万辆,其中近9成是载货汽车。1978年,改革开放使我国汽车产业迎来了由“闭门造车”到“开门迎客”的里程碑式转变。1982年,中德双方决定在上海安亭尝试性组装500辆桑塔纳轿车,市场反应良好。1984年上海与大众在北京正式签订合资协议,拉开了汽车产业中外合资的序幕,越来越多合资品牌登上国内车市舞台。1992年,国内汽车产量首次突破100万辆,2000年再次突破200万辆。
我国汽车产业迎来更大飞跃是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为履行入世承诺,我国多次下调汽车整车及车身、底盘等汽车零部件进口关税,外资品牌的大量涌入使国内车企真正开始“与狼共舞”。但国内汽车产业非但没有被摧垮,反而在全球化浪潮洗礼下迎来爆发式增长。2002年后,我国汽车产量每年突破一个百万级大关,到2008年年产量达到962万辆,7年翻了两番。2009年,中国汽车产量超过1350万辆,一举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国并保持至今。2021年,我国汽车产量达到2608万辆,约为排第二的美国的2.5倍。21世纪前20年,中国在世界汽车工业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而今,伴随国产汽车的跨海出征和新能源汽车的先发优势,中国汽车产业或许正在酝酿新的蝶变。2018年,我国出口汽车117.3万辆,进口汽车114.1万辆,出口量首次超过进口量成为净出口国,之后净出口量逐渐扩大。2021年我国汽车出口量大幅增加95.9%,进口量则仅微增0.6%,净出口量首次超过100万辆,其中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净出口量分别达到46.3万辆和81.4万辆,国产品牌正把目光转向国际市场。全球贸易综合分析系统(GTAS)数据显示,2021年前11个月,中国汽车出口额由2020年的世界第16位大幅跃升为第7位。今年前4个月,我国汽车出口继续高歌猛进,共出口84.7万辆,增加44.8%;其中电动载人汽车出口23.5万辆,增加104.7%;传统燃油车出口61.2万辆,增加30.2%。前4个月净出口53.1万辆,超过2019年和2020年两年净出口量的总和,其中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贡献率超过95%。
成绩背后
亮眼的数据是实力的彰显,中国汽车产业竞争力提升的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因素。首先是傲视全球的工业化水平和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中国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和525个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中国制造业增加值等于美日德三个顶尖发达工业国的总和。高水平的工业化为全方位的产业配套提供基础,这一点已经得到全球汽车巨头的广泛认可。在中美贸易摩擦激烈碰撞的2019年,特斯拉毅然选择以独资的形式在中国上海设立超级工厂,成为我国取消新能源车外资股比限制后第一家尝鲜的电动车企,其看中的正是中国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从动工兴建到建成投产,前后历时不足一年,再次让世界见证中国速度。2021年,特斯拉上海工厂共交付近50万辆汽车,占其全球总交付量的5成多。2021年和2022年前4个月,上海市外商独资企业分别出口汽车16.4万辆和7.4万辆,先后增长21.1倍和1.9倍,分别占我国汽车出口总量的7.7%和8.7%,对全国汽车出口增加量的贡献率分别为15.1%和18.6%,其中8成左右出口给特斯拉的欧洲客户。在全球供应链被疫情反复冲击的情况下,有效保障了特斯拉的全球供应。2021年年底,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的国产化率已经达到90%左右,未来上海特斯拉的国产化比率可能进一步达到100%,毫不夸张地说,是中国强大的产业配套能力造就了全球市值最大车企的半壁江山。
其次是有一批拿得出叫得响的国产汽车品牌。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2021年,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占国内市场份额的44.4%,比上年同期提升6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进一步提升至45.9%,比去年同期提升4.6个百分点。上汽、长安、吉利、长城等一批国人耳熟能详的国产品牌越来越受普罗大众的喜爱。2021年,我国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汽车出口量分别增加74.5%和91.1%,贡献了超过6成的出口增量。今年前4个月,民营企业汽车出口增加82.9%,继续贡献超过2/3的出口增量。国产品牌汽车不仅畅销拉丁美洲、中东和东南亚,前4个月向上述地区出口34.4万辆汽车,占出口总量的59.8%;而且在欧洲市场加速攀升,今年前4个月,我国国有和民营企业合计向欧盟出口汽车5.6万辆,增加1.3倍,其中电动载人汽车增加1.4倍,传统燃油车增加95.5%,国产品牌汽车正快速取得发达国家用户认可。
最重要的是,新能源汽车的先发优势给了国产品牌“换道超车”的机遇。根据中汽协数据,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占全球50%左右。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54.5万辆和352.1万辆,市场占有率提升至13.4%,高于2020年8个百分点。我国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先发优势,不仅带来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和跨越式发展,而且给了国产汽车品牌缩短差距、迎头赶上的良机。今年前4个月,在我国出口的23.5万辆电动载人汽车中,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合计占比63.5%,外商独资企业占比31.8%,且外商独资企业的出口中绝大部分是零配件国产化率90%以上的特斯拉。据cleanTechnica公布的全球新能源乘用车销量数据,2022年一季度中国品牌比亚迪以28.6万辆的总销量位居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榜第二位,全球市场份额为14.3%,仅低于排名榜首的特斯拉1.2个百分点;上汽通用五菱、上汽、奇瑞等新能源品牌分列第3、7、9位,广汽、长安、东风、长城、吉利、小鹏、理想也均进入榜单前20位,上述除比亚迪之外的国产品牌合计市场份额约24%。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的崛起或许正引领全球汽车产业新一轮质变。
量变堆积历史,质变分割历史。在国产品牌出口量加速攀升特别是新能源汽车销量领先全球的背景下,我们有理由相信,属于中国汽车产业的时代或许正在到来。
今年以来,为了方便各经营主体及时了解适用税费优惠政策,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出口退税“一本通”电子手册》《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税费优惠政策指引(1.0)》《支持协调发展税费优惠政策指引》《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执行指引(2.0版)》等8个税费优惠政策指引…
2022年前4个月,我国汽车出口额同比增长60.9%,比全国外贸整体出口增速高出50.6个百分点,如此高速增长建立在2021年出口增长104.5%的基础之上,且已连续13个月增速保持在70%以上。作为实体经济代表、国民经济支柱之一的中国汽车产业,或许正以出口高速增长的奇迹昭示即将到来的新的质变。
产业历程
汽车产业特别能全面体现一个国家的工业化水平。汽车工业是技术、资金、人才高度密集的现代化产业,需要有强大的工业实力为依托。1886年1月29日,德国戴姆勒-奔驰汽车公司的创始人之一、现代汽车工业的先驱者卡尔·本茨为他的第一辆汽车申请了专利,人们将这一天作为世界上第一辆汽车的诞生日。德国利用1871年德意志第二帝国统一后的发展契机,在短短30年里走完了英国100多年才走完的工业化道路,从而快速跻身世界工业化强国之列。强大的工业基础为汽车的产生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这之后德国的汽车工厂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汽车年产量达2万辆,仅次于美国。1893年美国的亨利·福特发明世界上第一辆以汽油为动力的汽车,随后美国汽车开始大量生产,1913年,福特汽车公司开发出世界上第一条流水线,美国率先以流水作业的生产方式把汽车变成一种普及性商品,汽车产业成为美国强大工业体系的一个缩影。日本的汽车工业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重建而达到发展高潮,1967年日本超过德国成为第二大汽车生产国。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又让推崇小排量车的日本车企从中受益,美国一部分家庭不愿承担高昂的油费,转而选择日本汽车,此后日本又抓住欧洲节能减排的机遇,一跃成为世界汽车工业巨头。时至今日,尽管经历百年风云变幻,德国、美国、日本作为汽车品牌和实力的代表依旧是主宰全球汽车市场的重要力量,其背后依然是强大工业实力作支撑。
质变将至
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则经历了一段艰难曲折到涅槃重生的历程。1958年8月一汽试制出第一辆两排座5.65升红旗牌CA72高级轿车。从1959—1964年,红旗牌小轿车总共生产了206辆,被频繁使用在国务活动和外事活动中,乘坐红旗车成为当年外国政府首脑访华的最高礼遇之一。由于工业基础薄弱,到1978年,我国汽车年产量也仅有14万辆,且多以货车为主,1980年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仅169万辆,其中近9成是载货汽车。1978年,改革开放使我国汽车产业迎来了由“闭门造车”到“开门迎客”的里程碑式转变。1982年,中德双方决定在上海安亭尝试性组装500辆桑塔纳轿车,市场反应良好。1984年上海与大众在北京正式签订合资协议,拉开了汽车产业中外合资的序幕,越来越多合资品牌登上国内车市舞台。1992年,国内汽车产量首次突破100万辆,2000年再次突破200万辆。
我国汽车产业迎来更大飞跃是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为履行入世承诺,我国多次下调汽车整车及车身、底盘等汽车零部件进口关税,外资品牌的大量涌入使国内车企真正开始“与狼共舞”。但国内汽车产业非但没有被摧垮,反而在全球化浪潮洗礼下迎来爆发式增长。2002年后,我国汽车产量每年突破一个百万级大关,到2008年年产量达到962万辆,7年翻了两番。2009年,中国汽车产量超过1350万辆,一举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国并保持至今。2021年,我国汽车产量达到2608万辆,约为排第二的美国的2.5倍。21世纪前20年,中国在世界汽车工业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而今,伴随国产汽车的跨海出征和新能源汽车的先发优势,中国汽车产业或许正在酝酿新的蝶变。2018年,我国出口汽车117.3万辆,进口汽车114.1万辆,出口量首次超过进口量成为净出口国,之后净出口量逐渐扩大。2021年我国汽车出口量大幅增加95.9%,进口量则仅微增0.6%,净出口量首次超过100万辆,其中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净出口量分别达到46.3万辆和81.4万辆,国产品牌正把目光转向国际市场。全球贸易综合分析系统(GTAS)数据显示,2021年前11个月,中国汽车出口额由2020年的世界第16位大幅跃升为第7位。今年前4个月,我国汽车出口继续高歌猛进,共出口84.7万辆,增加44.8%;其中电动载人汽车出口23.5万辆,增加104.7%;传统燃油车出口61.2万辆,增加30.2%。前4个月净出口53.1万辆,超过2019年和2020年两年净出口量的总和,其中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贡献率超过95%。
成绩背后
亮眼的数据是实力的彰显,中国汽车产业竞争力提升的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因素。首先是傲视全球的工业化水平和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中国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和525个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中国制造业增加值等于美日德三个顶尖发达工业国的总和。高水平的工业化为全方位的产业配套提供基础,这一点已经得到全球汽车巨头的广泛认可。在中美贸易摩擦激烈碰撞的2019年,特斯拉毅然选择以独资的形式在中国上海设立超级工厂,成为我国取消新能源车外资股比限制后第一家尝鲜的电动车企,其看中的正是中国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从动工兴建到建成投产,前后历时不足一年,再次让世界见证中国速度。2021年,特斯拉上海工厂共交付近50万辆汽车,占其全球总交付量的5成多。2021年和2022年前4个月,上海市外商独资企业分别出口汽车16.4万辆和7.4万辆,先后增长21.1倍和1.9倍,分别占我国汽车出口总量的7.7%和8.7%,对全国汽车出口增加量的贡献率分别为15.1%和18.6%,其中8成左右出口给特斯拉的欧洲客户。在全球供应链被疫情反复冲击的情况下,有效保障了特斯拉的全球供应。2021年年底,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的国产化率已经达到90%左右,未来上海特斯拉的国产化比率可能进一步达到100%,毫不夸张地说,是中国强大的产业配套能力造就了全球市值最大车企的半壁江山。
其次是有一批拿得出叫得响的国产汽车品牌。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2021年,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占国内市场份额的44.4%,比上年同期提升6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进一步提升至45.9%,比去年同期提升4.6个百分点。上汽、长安、吉利、长城等一批国人耳熟能详的国产品牌越来越受普罗大众的喜爱。2021年,我国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汽车出口量分别增加74.5%和91.1%,贡献了超过6成的出口增量。今年前4个月,民营企业汽车出口增加82.9%,继续贡献超过2/3的出口增量。国产品牌汽车不仅畅销拉丁美洲、中东和东南亚,前4个月向上述地区出口34.4万辆汽车,占出口总量的59.8%;而且在欧洲市场加速攀升,今年前4个月,我国国有和民营企业合计向欧盟出口汽车5.6万辆,增加1.3倍,其中电动载人汽车增加1.4倍,传统燃油车增加95.5%,国产品牌汽车正快速取得发达国家用户认可。
最重要的是,新能源汽车的先发优势给了国产品牌“换道超车”的机遇。根据中汽协数据,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占全球50%左右。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54.5万辆和352.1万辆,市场占有率提升至13.4%,高于2020年8个百分点。我国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先发优势,不仅带来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和跨越式发展,而且给了国产汽车品牌缩短差距、迎头赶上的良机。今年前4个月,在我国出口的23.5万辆电动载人汽车中,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合计占比63.5%,外商独资企业占比31.8%,且外商独资企业的出口中绝大部分是零配件国产化率90%以上的特斯拉。据cleanTechnica公布的全球新能源乘用车销量数据,2022年一季度中国品牌比亚迪以28.6万辆的总销量位居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榜第二位,全球市场份额为14.3%,仅低于排名榜首的特斯拉1.2个百分点;上汽通用五菱、上汽、奇瑞等新能源品牌分列第3、7、9位,广汽、长安、东风、长城、吉利、小鹏、理想也均进入榜单前20位,上述除比亚迪之外的国产品牌合计市场份额约24%。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的崛起或许正引领全球汽车产业新一轮质变。
量变堆积历史,质变分割历史。在国产品牌出口量加速攀升特别是新能源汽车销量领先全球的背景下,我们有理由相信,属于中国汽车产业的时代或许正在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