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会从健全预算制度、优化税制结构和完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三个方面,部署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和方向。
全会从健全预算制度、优化税制结构和完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三个方面,部署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和方向。
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需要统筹推进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作为国家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从健全预算制度、优化税制结构、完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三个方面,对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作出重要部署。
健全预算制度,优化财政资源的配置效率
预算是财政的核心,现代预算制度是现代财政制度的基础。因此,健全预算制度是统筹规划财税体制改革的重点内容。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工作,科学统筹财政资源。一方面,保障我国重大战略项目及国家安全支出,发挥了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另一方面,科学运用财政资源,有助于将财政收入控制在合理的水平,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
下一步深化预算改革,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建立健全科学的预算管理与监督机制。加强对预算编制、报告、公开、评价及监督机制的管理,提升财政管理的统一性、规范性及科学性。例如,加强公共服务绩效管理、深化零基预算改革、统一预算分配权及完善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二是科学界定预算管理的范围。把依托行政权力、政府信用、国有资源资产获取的收入全部纳入政府预算管理,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绩效评价制度,进一步发挥好财政在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和基本民生财力保障中的关键性作用。
优化税制结构,推动高质量发展、社会公平、市场统一
全会提出,健全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社会公平、市场统一的税收制度,优化税制结构。当前,我国正处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时期,税收政策作为宏观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优化税制结构,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助力统一大市场构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促进市场公平及社会公平,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全面落实税收法定原则。近年来,我国一直积极推动税收立法工作,目前已经有13个税种完成税收立法。下一步推进增值税立法等工作有利于增强税法确定性,优化税收营商环境,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全会提出,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完善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支持机制。这将进一步发挥税收引导资源配置和鼓励技术创新的作用,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动力。
健全直接税体系。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促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通过科技进步提升全要素生产力的同时,还需要完善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直接税的一个重要功能是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全会提出,完善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规范经营所得、资本所得、财产所得税收政策,实行劳动性所得统一征税。这些改革有助于进一步发挥税收在调节收入分配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
研究同新业态相适应的税收制度。当下,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核心的“三新”经济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也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三新”经济的纳税主体、劳动用工模式、商业模式和利润来源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等特点,传统税制并不完全适应其发展需要。应提升税收制度与新业态的适配性,例如在增值税上,应充分考虑数字经济虚拟性特点,完善增值税进项抵扣制度;在企业所得税上,应充分挖掘新业态的价值源泉,实现有效征税;在个人所得税上,由于新业态下个人消费者居多,且零工经济越来越活跃,应完善个人所得税综合所得及资本所得税收政策,以适应税源结构变化。此外,应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加强对新业态的税收管理,促进新业态可持续发展。
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不断提升税收征管数字化水平,完善常态化数据共享机制,打造规模大、类型多、价值高、颗粒度细的税收大数据。深化数据分析应用,提升大数据算法算力,提升经济运行预测精准度,为宏观决策提供税收数据支撑。推动税收征管与区域政策、产业政策相协调,统一征管标准和流程,并加强内部信息互联互通,推动区域间税收征管与服务一体化,发挥好税收征管信息与企业涉税数据在供应链互补合作、产业链强链补链方面的作用。优化跨境税收服务,打造完善“用户全覆盖、办税无国界”的国际化电子税务局,提升网上办税效能;做好涉税风险防控,重点关注企业加强监督检查,建立风险提示清单,为跨国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完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形成科学财政管理机制
优化中央和地方的财力分配关系不仅有利于调动地方积极性,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还有助于形成事权和支出责任相匹配的科学财政管理机制。
做好地方债务管理工作。政府投资对撬动社会投资具有积极作用,能够助力地方政府促投资、稳经济。全会提出,合理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适当扩大用作资本金的领域、规模、比例。这将有助于进一步发挥政府资本的引导作用,推动更多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项目的建设。全会提出,完善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建立全口径地方债务监测监管体系和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长效机制。这有助于统筹发展与安全,有效防范化解风险以助力财政可持续及发展可持续。全会提出,加快地方融资平台改革转型。这将进一步发挥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作用。以上系列部署既能促进高质量发展又能有效防范风险。
完善转移支付制度。近年来,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逐渐加大,体现出中央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心。全会提出,建立促进高质量发展转移支付激励约束机制。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清理规范专项转移支付,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提升市县财力同事权相匹配程度。根据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整体部署,下一步还将适当加强中央事权、提高中央财政支出比例。中央财政事权原则上通过中央本级安排支出,减少委托地方代行的中央财政事权。不得违规要求地方安排配套资金,确需委托地方行使事权的,通过专项转移支付安排资金。以上改革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部分地方财政压力,提升财政可持续性,助力宏观经济稳定。
完善地方税体系,拓展地方税源。保障地方财政收入能够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及提升公共服务质量,但仅靠单一税种无法满足地方财政收入的需求,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地方税体系,保障地方的财力同事权相匹配,其中应包括地方税种设计、税权划分及收入分配。目前,地方税收主要来源是增值税等主体税种的收入分享。全会提出,完善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和抵扣链条,优化共享税分享比例,有助于保障地方税收。同时,考虑到一些小税种及附加税也构成地方税收重要来源,全会提出,研究把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合并为地方附加税,授权地方在一定幅度内确定具体适用税率。缴纳的税种减少不仅能够减轻纳税人遵从成本,还有助于优化税收营商环境,纳税人满意度将得到进一步提升。此外,还能一定程度上补充地方税源,增强地方自主财力。全会提出,推进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稳步下划地方。这将产生几方面积极作用,一是增加地方政府的稳定税收来源,缓解地方财政压力;二是促进地方政府更多地关注和改善营商环境、消费环境,进一步发挥消费税对特定消费行为的调节作用;三是有助于规范地方税收管理,平衡地区间的消费税收入。
规范非税收入管理。非税收入是地方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之一。应进一步规范非税收入管理,建立科学的非税收入管理制度,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和征收方式,以规范政府收支行为,健全公共财政职能,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全会提出,适当下沉部分非税收入管理权限,由地方结合实际实施差别化管理。因地制宜的差别化管理非税收入,有助于提升地方财政效率,激发地方经济活力,促进地方经济多元化发展,也有助于地方合理补充财政收入来源,提高地方财力与事权的匹配性。
(作者系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副院长、教授)
联合国转让定价小组委员会发布的《医药行业转让定价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提出,医药行业转让定价分析应从可比性分析开始,包括两个不同但相关的分析过程,先准确界定交易,分析交易的相关经济特征,交易各方执行的功能、使用的资产和承担的风险,再将受控交易的价格及…
财政部、税务总局、民政部、体育总局联合发布《关于彩票兑奖与适用税法有关口径的公告》(财政部 税务总局 民政部 体育总局公告2024年第12号,以下简称12号公告),明确彩票中奖收入的性质、口径以及彩票机构登记管理等事项。
在一些职务犯罪案件中,有的国有企业管理人员“靠企吃企”,采取虚开发票的方式套取国有资产,时间跨度大,发生次数频繁,手段较为隐蔽,需准确定性,严肃查处。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年报(2023)》数据显示,不同组织形式的创业投资基金中,合伙型基金的数量最多(18389只)、规模最大(2.67万亿元),占比分别为95.02%和91.88%。
全会从健全预算制度、优化税制结构和完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三个方面,部署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和方向。
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需要统筹推进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作为国家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从健全预算制度、优化税制结构、完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三个方面,对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作出重要部署。
健全预算制度,优化财政资源的配置效率
预算是财政的核心,现代预算制度是现代财政制度的基础。因此,健全预算制度是统筹规划财税体制改革的重点内容。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工作,科学统筹财政资源。一方面,保障我国重大战略项目及国家安全支出,发挥了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另一方面,科学运用财政资源,有助于将财政收入控制在合理的水平,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
下一步深化预算改革,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建立健全科学的预算管理与监督机制。加强对预算编制、报告、公开、评价及监督机制的管理,提升财政管理的统一性、规范性及科学性。例如,加强公共服务绩效管理、深化零基预算改革、统一预算分配权及完善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二是科学界定预算管理的范围。把依托行政权力、政府信用、国有资源资产获取的收入全部纳入政府预算管理,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绩效评价制度,进一步发挥好财政在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和基本民生财力保障中的关键性作用。
优化税制结构,推动高质量发展、社会公平、市场统一
全会提出,健全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社会公平、市场统一的税收制度,优化税制结构。当前,我国正处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时期,税收政策作为宏观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优化税制结构,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助力统一大市场构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促进市场公平及社会公平,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全面落实税收法定原则。近年来,我国一直积极推动税收立法工作,目前已经有13个税种完成税收立法。下一步推进增值税立法等工作有利于增强税法确定性,优化税收营商环境,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全会提出,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完善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支持机制。这将进一步发挥税收引导资源配置和鼓励技术创新的作用,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动力。
健全直接税体系。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促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通过科技进步提升全要素生产力的同时,还需要完善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直接税的一个重要功能是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全会提出,完善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规范经营所得、资本所得、财产所得税收政策,实行劳动性所得统一征税。这些改革有助于进一步发挥税收在调节收入分配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
研究同新业态相适应的税收制度。当下,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核心的“三新”经济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也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三新”经济的纳税主体、劳动用工模式、商业模式和利润来源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等特点,传统税制并不完全适应其发展需要。应提升税收制度与新业态的适配性,例如在增值税上,应充分考虑数字经济虚拟性特点,完善增值税进项抵扣制度;在企业所得税上,应充分挖掘新业态的价值源泉,实现有效征税;在个人所得税上,由于新业态下个人消费者居多,且零工经济越来越活跃,应完善个人所得税综合所得及资本所得税收政策,以适应税源结构变化。此外,应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加强对新业态的税收管理,促进新业态可持续发展。
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不断提升税收征管数字化水平,完善常态化数据共享机制,打造规模大、类型多、价值高、颗粒度细的税收大数据。深化数据分析应用,提升大数据算法算力,提升经济运行预测精准度,为宏观决策提供税收数据支撑。推动税收征管与区域政策、产业政策相协调,统一征管标准和流程,并加强内部信息互联互通,推动区域间税收征管与服务一体化,发挥好税收征管信息与企业涉税数据在供应链互补合作、产业链强链补链方面的作用。优化跨境税收服务,打造完善“用户全覆盖、办税无国界”的国际化电子税务局,提升网上办税效能;做好涉税风险防控,重点关注企业加强监督检查,建立风险提示清单,为跨国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完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形成科学财政管理机制
优化中央和地方的财力分配关系不仅有利于调动地方积极性,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还有助于形成事权和支出责任相匹配的科学财政管理机制。
做好地方债务管理工作。政府投资对撬动社会投资具有积极作用,能够助力地方政府促投资、稳经济。全会提出,合理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适当扩大用作资本金的领域、规模、比例。这将有助于进一步发挥政府资本的引导作用,推动更多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项目的建设。全会提出,完善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建立全口径地方债务监测监管体系和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长效机制。这有助于统筹发展与安全,有效防范化解风险以助力财政可持续及发展可持续。全会提出,加快地方融资平台改革转型。这将进一步发挥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作用。以上系列部署既能促进高质量发展又能有效防范风险。
完善转移支付制度。近年来,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逐渐加大,体现出中央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心。全会提出,建立促进高质量发展转移支付激励约束机制。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清理规范专项转移支付,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提升市县财力同事权相匹配程度。根据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整体部署,下一步还将适当加强中央事权、提高中央财政支出比例。中央财政事权原则上通过中央本级安排支出,减少委托地方代行的中央财政事权。不得违规要求地方安排配套资金,确需委托地方行使事权的,通过专项转移支付安排资金。以上改革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部分地方财政压力,提升财政可持续性,助力宏观经济稳定。
完善地方税体系,拓展地方税源。保障地方财政收入能够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及提升公共服务质量,但仅靠单一税种无法满足地方财政收入的需求,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地方税体系,保障地方的财力同事权相匹配,其中应包括地方税种设计、税权划分及收入分配。目前,地方税收主要来源是增值税等主体税种的收入分享。全会提出,完善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和抵扣链条,优化共享税分享比例,有助于保障地方税收。同时,考虑到一些小税种及附加税也构成地方税收重要来源,全会提出,研究把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合并为地方附加税,授权地方在一定幅度内确定具体适用税率。缴纳的税种减少不仅能够减轻纳税人遵从成本,还有助于优化税收营商环境,纳税人满意度将得到进一步提升。此外,还能一定程度上补充地方税源,增强地方自主财力。全会提出,推进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稳步下划地方。这将产生几方面积极作用,一是增加地方政府的稳定税收来源,缓解地方财政压力;二是促进地方政府更多地关注和改善营商环境、消费环境,进一步发挥消费税对特定消费行为的调节作用;三是有助于规范地方税收管理,平衡地区间的消费税收入。
规范非税收入管理。非税收入是地方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之一。应进一步规范非税收入管理,建立科学的非税收入管理制度,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和征收方式,以规范政府收支行为,健全公共财政职能,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全会提出,适当下沉部分非税收入管理权限,由地方结合实际实施差别化管理。因地制宜的差别化管理非税收入,有助于提升地方财政效率,激发地方经济活力,促进地方经济多元化发展,也有助于地方合理补充财政收入来源,提高地方财力与事权的匹配性。
(作者系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副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