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税政策可从促进新质生产力要素创新,推动要素创新性配置,支持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营造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良好生态等方面发力,促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财税政策可从促进新质生产力要素创新,推动要素创新性配置,支持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营造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良好生态等方面发力,促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新质生产力对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对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责无旁贷。应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特征,充分发挥财税政策作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
从三个层面认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
所谓新质生产力,就是指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因此,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应基于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个层面。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创造力的因素,相对传统的以简单重复劳动为主要内容的劳动者,新质生产力中的劳动者是可以将现代技术、现代高端先进设备充分利用,并具备快速知识迭代能力的新型人才,体现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特点。劳动对象是物化劳动的体现,传统生产力背景下的劳动对象多以原生物质形态存在,主要指未经加工的自然物以及加工过的原材料。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劳动对象,一方面,在前者基础上增加了伴随科技进步新发现的自然物,注入更多技术要素的原材料;另一方面,作为非物质形态的数据也成为新的劳动对象。劳动资料是劳动者对劳动对象作用的工具的总称,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劳动资料既包括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设备、自动化制造设备等高端智能设备,也包括5G基站、云服务网、算力网、数据中心网、智能网等数据基础设施,以及智慧城市、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等数实融合的新型基础设施等。
综合而言,高新科技作用于生产力要素使其发生质的变化。通过与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相结合,改善生产力要素的性状和功能;通过与劳动者相结合,增强劳动者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这种结合程度的深入,质量和水平的提升,使得生产力发展摆脱传统路径,成为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先进生产力。
立足创新特征看新质生产力形成路径
应立足新质生产力的创新特征,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技术革命性突破。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原创性、颠覆性的科技创新会直接作用于生产力要素使其发生质的变化,从而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包括生产要素组成和生产要素配置两方面。从生产要素组成看,传统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增列了“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现在其已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生产要素之一。从生产要素配置看,以数据技术为载体的创新性配置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包含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升级,传统产业与新技术、新要素相结合两层含义。具体来看,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航天航空产业、海洋装备产业等均为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体现。
从四方面发力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财税政策是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手段。财税政策应从促进新质生产力要素创新,推进要素创新性配置,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所需基础设施建设,营造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良好生态四个方面发力。
促进新质生产力要素创新。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是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首先应促进新质生产力要素的发展。财税政策应针对生产力构成要素的不同特质,通过针对性的政策举措,赋能要素创新。从劳动者层面看,应围绕培养“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和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做好文章。一方面,立足当下,通过加大对科技人员、技能人才的奖励力度,发挥税收政策吸引高端人才、激发人才活力的激励作用。另一方面,着眼长远,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强化对创新和技能教育的支持,加强用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水平的财力保障,为高质量发展储备优秀战略人才和技能人才。从劳动资料层面看,企业是运用劳动资料进行生产的主体,通过财政技术改造补贴、税收优惠等鼓励企业改进流程、提升技术。
通过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创新型企业发展。从供应链条看,通过财政补贴、首台套等采购优惠政策支持企业产品创新,为产业链条企业提供新型劳动资料。从劳动对象层面看,应通过财政奖补、税收优惠以及支持强化基础性研发等举措支持科技创新,不断促进新发现的自然物、注入更多技术要素的原材料发展。
促进要素创新性配置。新质生产力并非单一要素质的提升和量的增加,还体现在要素的创新性配置,使得各种要素之间实现高效协同,从而有“1+1>2”的效果。财税政策应着力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和生产效率提升。通过政府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结合,促进土地、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通过财税政策鼓励新型生产要素的开发利用,鼓励数字化转型,使多方利益主体和社会力量参与数据开发,释放数据价值。完善创新性要素资产管理,对现有文件中涉及设置不合理准入条件、直接将特许经营权授予特定经营者、给予特定经营者优惠政策、政策文件中上位法依据不足、与对外开放政策不符、不适应“放管服”等要求的集中筛查清理。明确财政补贴范围、规范政府采购程序,消除要素在市场准入和退出过程中的障碍,推动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
支持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要素创新及要素优化配置的必要支撑,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关系紧密。基础设施投资能够推动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财税部门应在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基础上,加大对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的政策和资金投入力度。可通过设立引导基金为其提供广泛、多元的资金来源,建立完善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设施管理制度和标准,吸引更多资金和企业参与进来。同时,发挥税收优惠对基础设施投资的吸引作用,通过减免企业所得税、加速折旧、留抵退税等政策优惠,鼓励企业进行基础设施研发创新。
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创造良好生态环境。完善财税政策制度体系,以系统化理念打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应注重生产产品、技术、工艺能力的区域匹配体系的搭建,避免有产品需求无技术、有技术无工艺、有工艺而材料质量不过关等不协同的约束,消除创新链条的“卡脖子”或“短板”问题。注重产业链供应链条上各类企业匹配性的生态体系的搭建,特别是体现区域特色的创新生态,降低区域企业创新成本。注重整个创新体系的社会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营造条件。
(作者系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财政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生院研究生)
5月31日,云南、湖南、广东、广西、青岛、厦门等地税务部门集中公布6起涉税违法案件,其中包括自然人未依法办理个人所得税综合所得汇算清缴、骗取出口退税、骗取税费优惠政策、加油站偷逃税等多种类型。
财税政策可从促进新质生产力要素创新,推动要素创新性配置,支持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营造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良好生态等方面发力,促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新质生产力对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对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责无旁贷。应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特征,充分发挥财税政策作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
从三个层面认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
所谓新质生产力,就是指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因此,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应基于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个层面。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创造力的因素,相对传统的以简单重复劳动为主要内容的劳动者,新质生产力中的劳动者是可以将现代技术、现代高端先进设备充分利用,并具备快速知识迭代能力的新型人才,体现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特点。劳动对象是物化劳动的体现,传统生产力背景下的劳动对象多以原生物质形态存在,主要指未经加工的自然物以及加工过的原材料。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劳动对象,一方面,在前者基础上增加了伴随科技进步新发现的自然物,注入更多技术要素的原材料;另一方面,作为非物质形态的数据也成为新的劳动对象。劳动资料是劳动者对劳动对象作用的工具的总称,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劳动资料既包括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设备、自动化制造设备等高端智能设备,也包括5G基站、云服务网、算力网、数据中心网、智能网等数据基础设施,以及智慧城市、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等数实融合的新型基础设施等。
综合而言,高新科技作用于生产力要素使其发生质的变化。通过与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相结合,改善生产力要素的性状和功能;通过与劳动者相结合,增强劳动者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这种结合程度的深入,质量和水平的提升,使得生产力发展摆脱传统路径,成为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先进生产力。
立足创新特征看新质生产力形成路径
应立足新质生产力的创新特征,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技术革命性突破。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原创性、颠覆性的科技创新会直接作用于生产力要素使其发生质的变化,从而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包括生产要素组成和生产要素配置两方面。从生产要素组成看,传统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增列了“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现在其已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生产要素之一。从生产要素配置看,以数据技术为载体的创新性配置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包含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升级,传统产业与新技术、新要素相结合两层含义。具体来看,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航天航空产业、海洋装备产业等均为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体现。
从四方面发力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财税政策是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手段。财税政策应从促进新质生产力要素创新,推进要素创新性配置,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所需基础设施建设,营造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良好生态四个方面发力。
促进新质生产力要素创新。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是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首先应促进新质生产力要素的发展。财税政策应针对生产力构成要素的不同特质,通过针对性的政策举措,赋能要素创新。从劳动者层面看,应围绕培养“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和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做好文章。一方面,立足当下,通过加大对科技人员、技能人才的奖励力度,发挥税收政策吸引高端人才、激发人才活力的激励作用。另一方面,着眼长远,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强化对创新和技能教育的支持,加强用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水平的财力保障,为高质量发展储备优秀战略人才和技能人才。从劳动资料层面看,企业是运用劳动资料进行生产的主体,通过财政技术改造补贴、税收优惠等鼓励企业改进流程、提升技术。
通过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创新型企业发展。从供应链条看,通过财政补贴、首台套等采购优惠政策支持企业产品创新,为产业链条企业提供新型劳动资料。从劳动对象层面看,应通过财政奖补、税收优惠以及支持强化基础性研发等举措支持科技创新,不断促进新发现的自然物、注入更多技术要素的原材料发展。
促进要素创新性配置。新质生产力并非单一要素质的提升和量的增加,还体现在要素的创新性配置,使得各种要素之间实现高效协同,从而有“1+1>2”的效果。财税政策应着力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和生产效率提升。通过政府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结合,促进土地、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通过财税政策鼓励新型生产要素的开发利用,鼓励数字化转型,使多方利益主体和社会力量参与数据开发,释放数据价值。完善创新性要素资产管理,对现有文件中涉及设置不合理准入条件、直接将特许经营权授予特定经营者、给予特定经营者优惠政策、政策文件中上位法依据不足、与对外开放政策不符、不适应“放管服”等要求的集中筛查清理。明确财政补贴范围、规范政府采购程序,消除要素在市场准入和退出过程中的障碍,推动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
支持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要素创新及要素优化配置的必要支撑,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关系紧密。基础设施投资能够推动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财税部门应在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基础上,加大对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的政策和资金投入力度。可通过设立引导基金为其提供广泛、多元的资金来源,建立完善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设施管理制度和标准,吸引更多资金和企业参与进来。同时,发挥税收优惠对基础设施投资的吸引作用,通过减免企业所得税、加速折旧、留抵退税等政策优惠,鼓励企业进行基础设施研发创新。
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创造良好生态环境。完善财税政策制度体系,以系统化理念打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应注重生产产品、技术、工艺能力的区域匹配体系的搭建,避免有产品需求无技术、有技术无工艺、有工艺而材料质量不过关等不协同的约束,消除创新链条的“卡脖子”或“短板”问题。注重产业链供应链条上各类企业匹配性的生态体系的搭建,特别是体现区域特色的创新生态,降低区域企业创新成本。注重整个创新体系的社会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营造条件。
(作者系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财政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生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