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美国硅谷银行的突然倒闭,持续不断的金融市场震荡严重冲击着全球投资者的信心。
伴随着美国硅谷银行的突然倒闭,持续不断的金融市场震荡严重冲击着全球投资者的信心。3月18日,在全球财富管理论坛2023年年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宣昌能表示:“随着中国经济增长动能逐步恢复和金融市场进一步开放,我们相信中国金融资产的投资属性和避险属性也会更加凸显。”
金融安全是高水平开放应有之义
宣昌能指出,美欧个别银行业机构暴露出的风险表明,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的快速调整在产生外溢效应的同时,也存在溢影响。过去长期低利率环境使部分金融机构习惯于在利率低波动性环境下摆布资产负债,缺乏对利率短期大幅波动的预期和敏感性。从目前情况看,主要发达经济体通胀短期内能否明显回落还存在不确定性。财富管理和资产配置对重要宏观变量的变化十分敏感,由于不确定性、不稳定因素增多,未来全球财富管理面临的挑战也在增大。
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主任、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史耀斌认为,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是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加主动、更为安全的对外开放,是适应高质量发展的必然方向,也是在大变局时代下为光明前景凝聚更多确定性的重要力量。
在他看来,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也孕育着可供世界借鉴的一些积极因素。“以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为例。我们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发挥了宏观调控的职能,通过国务院的金融稳定委员会,人民代表大会的预算审查监督和金融工作情况监督等诸多协同机制和方式、方法,加强了对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宏观指导,促进了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协调联动,使得财政能充分发挥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兼顾了当前和长远的目标,又使得货币政策保持了稳健和流动性的合理充裕。”
全球财富管理论坛理事长、中国财政部原部长楼继伟表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正在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优化和调整监管机构的设置和职能定位。未来,中国将继续与各国的金融监管合作,共同防范、化解全球金融系统性风险,维护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和繁荣。
“只有不断通过改革开放增添动力、激发活力,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才能形成共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面向未来,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必将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更有力促进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楼继伟说。
共赢展现高水平开放的大国担当
史耀斌表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推动外部的循环转变,提升对外开放水平。至2022年,中国已经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连续第6年保持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的地位。中国的服务贸易额自2014年至2021年连续8年稳居全球第二,利用外资规模多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同时,对外开放也让世界共享了中国自身发展的巨大红利。2013年至2021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38.6%。这一贡献率已经超过了G7国家贡献率的总和。
史耀斌表示,“近年来中国强有力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居民总体消费规模持续扩大,消费的结构加快升级,工业化、城镇化持续推进,为世界产业新技术的变革、孵化和进步以及经济新动能的产生、应用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与此同时,坚持对外开放也让外资金融机构近年来在中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据楼继伟介绍,外资机构如今已成为我国金融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资管领域以及评级支付领域都有外商独资公司或在华独立实体、合资公司。外资机构也在发挥自身特色优势,为中国金融市场带来经验和活力。”
中国与世界共享高水平开放机遇
宣昌能指出,当前经济保守主义和逆全球化深刻改变着全球经济金融运行的格局和环境,全球经济金融环境的复杂变化给财富管理带来新的挑战。在此背景下,中国坚定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坚定实施稳健、正常的货币政策,经济增长稳中向好,并形成了难得的低通胀经济环境。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日益深化,为投资者做好财富管理和资金配置提供了新的机遇。
近年来,中国先后推出40多项对内、对外金融开放措施,大幅放宽了金融服务的市场准入。中国债券先后被纳入彭博、巴克莱、摩根大通和富时罗素等全球债券指数。到去年底,境外主体持有境内人民币资产余额为9.6万亿元,较2017年增长1.2倍,其中股票和债券的规模分别为3.2万亿元和3.5万亿元。境外发行人累计在我国债券市场发行“熊猫债”6300亿元人民币。“这些都反映了中国债券市场不断提升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也反映出全球投资者对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金融市场持续扩大开放的信心。”宣昌能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宣昌能认为,这是在商品和要素流动性开放基础上更为深层次的对外开放,也表明中国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与合作,维护多元稳定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的决心。
在他看来,受资源禀赋、经济发展阶段的影响,中国工业规模庞大,对化石能源依赖度较高,低碳转型任务重、挑战大、机遇多。“自2020年向国际社会作出‘3060’目标承诺以来,中国不断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和激励机制,绿色金融市场迅速发展,国际合作空间比较广阔。截至去年底,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达到22万亿元,绿色债券存量约1.5万亿元,资产规模位居全球前列。绿色金融发展为全球财富管理和资产配置提供了新的领域和新的空间。”
“全球经济再平衡调整的目的是实现更可持续、更加繁荣、更高水平开放下的增长,要求我们始终坚持全球化和互利共赢的基本理念,以高水平对外开放应对全球变局。中国一直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并通过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些都将为全球财富管理提供更加多元化的配置选择。”宣昌能说。
据台湾《旺报》11月18日报道,据陆媒报道,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三部门17日联合召开金融机构座谈会,研究近期房地产金融、信贷投放、融资平台债务风险化解等重点工作。
伴随着美国硅谷银行的突然倒闭,持续不断的金融市场震荡严重冲击着全球投资者的信心。3月18日,在全球财富管理论坛2023年年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宣昌能表示:“随着中国经济增长动能逐步恢复和金融市场进一步开放,我们相信中国金融资产的投资属性和避险属性也会更加凸显。”
金融安全是高水平开放应有之义
宣昌能指出,美欧个别银行业机构暴露出的风险表明,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的快速调整在产生外溢效应的同时,也存在溢影响。过去长期低利率环境使部分金融机构习惯于在利率低波动性环境下摆布资产负债,缺乏对利率短期大幅波动的预期和敏感性。从目前情况看,主要发达经济体通胀短期内能否明显回落还存在不确定性。财富管理和资产配置对重要宏观变量的变化十分敏感,由于不确定性、不稳定因素增多,未来全球财富管理面临的挑战也在增大。
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主任、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史耀斌认为,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是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加主动、更为安全的对外开放,是适应高质量发展的必然方向,也是在大变局时代下为光明前景凝聚更多确定性的重要力量。
在他看来,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也孕育着可供世界借鉴的一些积极因素。“以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为例。我们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发挥了宏观调控的职能,通过国务院的金融稳定委员会,人民代表大会的预算审查监督和金融工作情况监督等诸多协同机制和方式、方法,加强了对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宏观指导,促进了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协调联动,使得财政能充分发挥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兼顾了当前和长远的目标,又使得货币政策保持了稳健和流动性的合理充裕。”
全球财富管理论坛理事长、中国财政部原部长楼继伟表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正在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优化和调整监管机构的设置和职能定位。未来,中国将继续与各国的金融监管合作,共同防范、化解全球金融系统性风险,维护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和繁荣。
“只有不断通过改革开放增添动力、激发活力,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才能形成共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面向未来,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必将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更有力促进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楼继伟说。
共赢展现高水平开放的大国担当
史耀斌表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推动外部的循环转变,提升对外开放水平。至2022年,中国已经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连续第6年保持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的地位。中国的服务贸易额自2014年至2021年连续8年稳居全球第二,利用外资规模多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同时,对外开放也让世界共享了中国自身发展的巨大红利。2013年至2021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38.6%。这一贡献率已经超过了G7国家贡献率的总和。
史耀斌表示,“近年来中国强有力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居民总体消费规模持续扩大,消费的结构加快升级,工业化、城镇化持续推进,为世界产业新技术的变革、孵化和进步以及经济新动能的产生、应用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与此同时,坚持对外开放也让外资金融机构近年来在中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据楼继伟介绍,外资机构如今已成为我国金融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资管领域以及评级支付领域都有外商独资公司或在华独立实体、合资公司。外资机构也在发挥自身特色优势,为中国金融市场带来经验和活力。”
中国与世界共享高水平开放机遇
宣昌能指出,当前经济保守主义和逆全球化深刻改变着全球经济金融运行的格局和环境,全球经济金融环境的复杂变化给财富管理带来新的挑战。在此背景下,中国坚定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坚定实施稳健、正常的货币政策,经济增长稳中向好,并形成了难得的低通胀经济环境。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日益深化,为投资者做好财富管理和资金配置提供了新的机遇。
近年来,中国先后推出40多项对内、对外金融开放措施,大幅放宽了金融服务的市场准入。中国债券先后被纳入彭博、巴克莱、摩根大通和富时罗素等全球债券指数。到去年底,境外主体持有境内人民币资产余额为9.6万亿元,较2017年增长1.2倍,其中股票和债券的规模分别为3.2万亿元和3.5万亿元。境外发行人累计在我国债券市场发行“熊猫债”6300亿元人民币。“这些都反映了中国债券市场不断提升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也反映出全球投资者对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金融市场持续扩大开放的信心。”宣昌能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宣昌能认为,这是在商品和要素流动性开放基础上更为深层次的对外开放,也表明中国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与合作,维护多元稳定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的决心。
在他看来,受资源禀赋、经济发展阶段的影响,中国工业规模庞大,对化石能源依赖度较高,低碳转型任务重、挑战大、机遇多。“自2020年向国际社会作出‘3060’目标承诺以来,中国不断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和激励机制,绿色金融市场迅速发展,国际合作空间比较广阔。截至去年底,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达到22万亿元,绿色债券存量约1.5万亿元,资产规模位居全球前列。绿色金融发展为全球财富管理和资产配置提供了新的领域和新的空间。”
“全球经济再平衡调整的目的是实现更可持续、更加繁荣、更高水平开放下的增长,要求我们始终坚持全球化和互利共赢的基本理念,以高水平对外开放应对全球变局。中国一直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并通过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些都将为全球财富管理提供更加多元化的配置选择。”宣昌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