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数据已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成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当前,数据已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成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中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其“数实融合”进程是业界关注的焦点。专家表示,中小企业整体上的数字化转型依然不足,建议多举措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中小企业渐成数字经济主力
近年来,数字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数字产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1年)》显示,2017年至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从27.2万亿元增至45.5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升至39.8%。
作为数字经济的先行者之一,天津数字经济发展迅速,产业体系日趋完备。据统计,2021年,天津市智能科技产业营业收入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和限额以上信息服务业的比重达24.8%,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全年累计完成产值1847亿元,增加值累计增长9.1%;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2634亿元,同比增长15.2%,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中小企业已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仅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已超过4000家,涵盖数字产品制造业、数字产品服务业、数字技术应用业、数字要素驱动业等领域。
2022年,数字经济相关政策在全国各地持续落地,为数据加速赋能实体经济提供支持和保障。国务院《“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和《国务院关于数字经济发展情况的报告》为统筹推进全国数据要素市场体系指明了方向。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指南》为助力中小企业科学高效推进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指引。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与蚂蚁集团研究院近期联合发布的《以小“建”大:中小实体企业数实融合新趋势观察》显示,受国际形势影响,传统产业集群发展放缓,县域工业经济中的小商品隐形冠军们开启了数字化突围。以中小企业为主力军的数字化产业带,构成了中国制造业数字化进程的产业基础底座。
数字化转型面临多重障碍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却依然不足。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发布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分析报告(2021)》显示,2021年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的企业占比为79%,相较于2020年下降了10个百分点;处于应用践行阶段的企业占比为12%,相较于2020年增长了4个百分点;达到深度应用阶段的企业占比为9%,相较于2020年增长了6个百分点。我国绝大部分中小企业仍处于数字化转型的初级阶段。
业内人士指出,尽管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已经得到广泛认可,但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之路依然面临多重障碍。
一方面,中小企业自身不想转、不会转和不敢转。联想集团副总裁、中国区中小企业客户业务群总经理王忠认为,中小企业对数字化转型能否真正解决业务痛点问题、实现降本增效存疑;且因路径不明,数字化改造需求模糊而庞杂,关键标准、实施指南缺失,导致没有明确的战略架构;同时,由于信心不足,市场预期不稳、劳动力成本上升、订单下降等造成投资意愿下滑。
另一方面,大型企业数据垄断现象突出。多位业内人士指出,目前数据垄断现象较为严重,大型平台公司和机构掌握大量数据,形成事实上的数据垄断,众多大数据分析技术创新公司只能依附于数据垄断平台和机构,并为其提供服务。中小企业的数据生产力并未得到充分释放。天津财经大学商学院院长彭正银表示,当前,传统交易平台获客成本不断攀升,私域流量价值逐渐体现,有助于提高用户黏性与转化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公域平台垄断的格局,然而私域流量也存在形成新型流量壁垒的潜在风险。
此外,一些中小企业负责人表示,一般的数字化服务商往往难以满足中小企业的个性化需求。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总体规划所副所长曹浩比喻道,给中小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的解决方案,更像是哺育“婴幼儿”。中小企业对于数字化转型的解决方案往往非常挑剔,它们更需要的是一些小而美的、精准的、能够解决成长发育问题的能量和产品供给。
多举措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专家认为,中小企业数字化正处于一个拐点之上,亟须紧抓“数实融合”良机加速突破,建议优化政策环境与产业发展环境,助力中小企业走出“困难区”,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发挥数字平台优势,促进数据要素流动。彭正银建议,充分发挥数字平台市场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顺畅流动。同时,发挥产业互联网平台的融合作用,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发展,赋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和企业效率提升。
——加强数据服务,优化产业环境。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副院长薄文广表示,应鼓励各类产业服务机构开展合作,加强资源共享,降低技术应用门槛,解决企业数字化转型中存在的基础差、门槛高造成的“不会转”,周期长、协同差造成的“不敢转”等难题,为数字经济更好赋能产业提供高质量、精细化服务。
——创新人才培养,增强内生动力。天津财经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张建宇认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对人才的需求已经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智能生产线、数字化系统运维等数字技能人才需求快速增长,除了加强职业院校的产教融合,还应深入推进高校与产业的联动,将产业实践案例和经验积累,转化为人才培养项目,培育适应产业发展需求和企业需要的数字化人才。
据台湾《旺报》11月18日报道,据陆媒报道,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三部门17日联合召开金融机构座谈会,研究近期房地产金融、信贷投放、融资平台债务风险化解等重点工作。
当前,数据已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成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中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其“数实融合”进程是业界关注的焦点。专家表示,中小企业整体上的数字化转型依然不足,建议多举措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中小企业渐成数字经济主力
近年来,数字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数字产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1年)》显示,2017年至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从27.2万亿元增至45.5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升至39.8%。
作为数字经济的先行者之一,天津数字经济发展迅速,产业体系日趋完备。据统计,2021年,天津市智能科技产业营业收入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和限额以上信息服务业的比重达24.8%,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全年累计完成产值1847亿元,增加值累计增长9.1%;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2634亿元,同比增长15.2%,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中小企业已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仅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已超过4000家,涵盖数字产品制造业、数字产品服务业、数字技术应用业、数字要素驱动业等领域。
2022年,数字经济相关政策在全国各地持续落地,为数据加速赋能实体经济提供支持和保障。国务院《“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和《国务院关于数字经济发展情况的报告》为统筹推进全国数据要素市场体系指明了方向。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指南》为助力中小企业科学高效推进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指引。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与蚂蚁集团研究院近期联合发布的《以小“建”大:中小实体企业数实融合新趋势观察》显示,受国际形势影响,传统产业集群发展放缓,县域工业经济中的小商品隐形冠军们开启了数字化突围。以中小企业为主力军的数字化产业带,构成了中国制造业数字化进程的产业基础底座。
数字化转型面临多重障碍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却依然不足。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发布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分析报告(2021)》显示,2021年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的企业占比为79%,相较于2020年下降了10个百分点;处于应用践行阶段的企业占比为12%,相较于2020年增长了4个百分点;达到深度应用阶段的企业占比为9%,相较于2020年增长了6个百分点。我国绝大部分中小企业仍处于数字化转型的初级阶段。
业内人士指出,尽管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已经得到广泛认可,但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之路依然面临多重障碍。
一方面,中小企业自身不想转、不会转和不敢转。联想集团副总裁、中国区中小企业客户业务群总经理王忠认为,中小企业对数字化转型能否真正解决业务痛点问题、实现降本增效存疑;且因路径不明,数字化改造需求模糊而庞杂,关键标准、实施指南缺失,导致没有明确的战略架构;同时,由于信心不足,市场预期不稳、劳动力成本上升、订单下降等造成投资意愿下滑。
另一方面,大型企业数据垄断现象突出。多位业内人士指出,目前数据垄断现象较为严重,大型平台公司和机构掌握大量数据,形成事实上的数据垄断,众多大数据分析技术创新公司只能依附于数据垄断平台和机构,并为其提供服务。中小企业的数据生产力并未得到充分释放。天津财经大学商学院院长彭正银表示,当前,传统交易平台获客成本不断攀升,私域流量价值逐渐体现,有助于提高用户黏性与转化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公域平台垄断的格局,然而私域流量也存在形成新型流量壁垒的潜在风险。
此外,一些中小企业负责人表示,一般的数字化服务商往往难以满足中小企业的个性化需求。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总体规划所副所长曹浩比喻道,给中小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的解决方案,更像是哺育“婴幼儿”。中小企业对于数字化转型的解决方案往往非常挑剔,它们更需要的是一些小而美的、精准的、能够解决成长发育问题的能量和产品供给。
多举措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专家认为,中小企业数字化正处于一个拐点之上,亟须紧抓“数实融合”良机加速突破,建议优化政策环境与产业发展环境,助力中小企业走出“困难区”,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发挥数字平台优势,促进数据要素流动。彭正银建议,充分发挥数字平台市场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顺畅流动。同时,发挥产业互联网平台的融合作用,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发展,赋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和企业效率提升。
——加强数据服务,优化产业环境。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副院长薄文广表示,应鼓励各类产业服务机构开展合作,加强资源共享,降低技术应用门槛,解决企业数字化转型中存在的基础差、门槛高造成的“不会转”,周期长、协同差造成的“不敢转”等难题,为数字经济更好赋能产业提供高质量、精细化服务。
——创新人才培养,增强内生动力。天津财经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张建宇认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对人才的需求已经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智能生产线、数字化系统运维等数字技能人才需求快速增长,除了加强职业院校的产教融合,还应深入推进高校与产业的联动,将产业实践案例和经验积累,转化为人才培养项目,培育适应产业发展需求和企业需要的数字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