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公布的经济数据表明,11月份我国各项经济指标比10月份进一步回落。具体来看,需求端增速全面且大幅下降。
近日公布的经济数据表明,11月份我国各项经济指标比10月份进一步回落。具体来看,需求端增速全面且大幅下降。11月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连续第2个月陷入负增长,其中餐饮收入加速下将8.4%;固定资产投资(当期)增长0.7%,比10月份下降3.6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幅度加大,制造业投资增长也减弱;货物出口增速从10月份的7.0%大幅减慢至0.9%,其中对美国出口下降25.4%,降幅较10月扩大12.9个百分点。
供给端形势也类似。11月份工业增加值增长2.2%,比10月份下降2.8百分点,其中制造业增速仅2.0%,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供应业更下降1.5%;11月份服务业生产指数从上月的衰退边缘进一步下滑至-1.9%。此外,消费价格指数(CPI)11月份比10月份再度回落0.5个百分点至1.6%。
在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全球治理研究中心首席专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廖群看来,CPI数据表明通胀威胁进一步减轻,与上述供、需两端的形势相切合,因而短期内通胀因素将不但不是财政货币政策宽松的阻力反而是助力。
值得注意的是,11月份,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服务技术服务业生产指数分别增长10.2%,比10月份加快1个百分点;1—11月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0%,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移动通信基站设备等绿色智能产量分别增长100.5%、44.1%、22.2%,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6.4%,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9.9%,包括新基建的基础设施投资增长8.9%。廖群认为,新兴产业代表着经济的未来,由此看出今后我国经济增长的潜力仍然很大,将支撑中高速增长。
实际上,11月1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就公布了具转折意义的优化疫情防控的二十条措施,12月7日又出台了落实优化防控的十条具体措施,措施力度之大可以说是松绑,有效地回应了市场的期望,随后各地方政府快速地因地制宜地推出实施措施,意味着全国正在向后疫情时代迈进。“但由于居民和市场面对近3年来的首次大幅松绑需要时间适应与调整,不会很快地外出进行报复性的消费和生产,反弹的力度不会太强。加之外围经济环境仍然严峻,12月份经济复苏的步伐仍将较慢。”廖群分析称,初步预计,GDP四季度增长3.3%,2022全年增长3.1%。
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郭磊表示,应客观看待11月数据的影响。由于11月下旬高频数据明显回落,市场对于疫情冲击下月度数据的下行已有预期,最终数据算是一个确认,其对权益和固收的定价影响均不会太大。偏低的数据实际上进一步凸显的系统性的扩内需政策的必要性。对市场预期来说,后续更为关键的在于稳增长政策的空间,下一个观测点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
经济学家任泽平在解读11月经济金融数据时认为,根据国际经验,防疫政策优化后,需要一个季度左右的调整期,如果未来在扩大内需、发力新基建新能源、稳楼市、发放消费券、提振民营经济信心等方面有较大政策力度,预计2023年2季度以后经济将逐步复苏。任泽平建议,将2023年GDP增速目标设定为5.5%以上,向各界传递把发展放在首要任务、放开经济活动的明确信号,以稳定预期、提振各方信心。
“2023年将是后疫情时代的元年,也将是我国经济报复性复苏的一年。”廖群初步预计,“2023年GDP增长速度将在6.5–7.0%之间,则2022和2023两年平均增速5%左右。能否实现将取决于很多经济与非经济因素的演变,但回顾一下GDP增速2020年下滑至2.3%后2021年报复性反弹至8.1%,2020和2021两年平均增速5.1%,就应看出并不是不可能的。”
据台湾《旺报》11月18日报道,据陆媒报道,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三部门17日联合召开金融机构座谈会,研究近期房地产金融、信贷投放、融资平台债务风险化解等重点工作。
近日公布的经济数据表明,11月份我国各项经济指标比10月份进一步回落。具体来看,需求端增速全面且大幅下降。11月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连续第2个月陷入负增长,其中餐饮收入加速下将8.4%;固定资产投资(当期)增长0.7%,比10月份下降3.6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幅度加大,制造业投资增长也减弱;货物出口增速从10月份的7.0%大幅减慢至0.9%,其中对美国出口下降25.4%,降幅较10月扩大12.9个百分点。
供给端形势也类似。11月份工业增加值增长2.2%,比10月份下降2.8百分点,其中制造业增速仅2.0%,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供应业更下降1.5%;11月份服务业生产指数从上月的衰退边缘进一步下滑至-1.9%。此外,消费价格指数(CPI)11月份比10月份再度回落0.5个百分点至1.6%。
在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全球治理研究中心首席专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廖群看来,CPI数据表明通胀威胁进一步减轻,与上述供、需两端的形势相切合,因而短期内通胀因素将不但不是财政货币政策宽松的阻力反而是助力。
值得注意的是,11月份,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服务技术服务业生产指数分别增长10.2%,比10月份加快1个百分点;1—11月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0%,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移动通信基站设备等绿色智能产量分别增长100.5%、44.1%、22.2%,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6.4%,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9.9%,包括新基建的基础设施投资增长8.9%。廖群认为,新兴产业代表着经济的未来,由此看出今后我国经济增长的潜力仍然很大,将支撑中高速增长。
实际上,11月1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就公布了具转折意义的优化疫情防控的二十条措施,12月7日又出台了落实优化防控的十条具体措施,措施力度之大可以说是松绑,有效地回应了市场的期望,随后各地方政府快速地因地制宜地推出实施措施,意味着全国正在向后疫情时代迈进。“但由于居民和市场面对近3年来的首次大幅松绑需要时间适应与调整,不会很快地外出进行报复性的消费和生产,反弹的力度不会太强。加之外围经济环境仍然严峻,12月份经济复苏的步伐仍将较慢。”廖群分析称,初步预计,GDP四季度增长3.3%,2022全年增长3.1%。
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郭磊表示,应客观看待11月数据的影响。由于11月下旬高频数据明显回落,市场对于疫情冲击下月度数据的下行已有预期,最终数据算是一个确认,其对权益和固收的定价影响均不会太大。偏低的数据实际上进一步凸显的系统性的扩内需政策的必要性。对市场预期来说,后续更为关键的在于稳增长政策的空间,下一个观测点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
经济学家任泽平在解读11月经济金融数据时认为,根据国际经验,防疫政策优化后,需要一个季度左右的调整期,如果未来在扩大内需、发力新基建新能源、稳楼市、发放消费券、提振民营经济信心等方面有较大政策力度,预计2023年2季度以后经济将逐步复苏。任泽平建议,将2023年GDP增速目标设定为5.5%以上,向各界传递把发展放在首要任务、放开经济活动的明确信号,以稳定预期、提振各方信心。
“2023年将是后疫情时代的元年,也将是我国经济报复性复苏的一年。”廖群初步预计,“2023年GDP增长速度将在6.5–7.0%之间,则2022和2023两年平均增速5%左右。能否实现将取决于很多经济与非经济因素的演变,但回顾一下GDP增速2020年下滑至2.3%后2021年报复性反弹至8.1%,2020和2021两年平均增速5.1%,就应看出并不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