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作为级别最高的年度经济工作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无疑是中国经济政策的风向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作为级别最高的年度经济工作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无疑是中国经济政策的风向标。
依照惯例,每年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的前几天,中央政治局都会召开一次“会前会”。这样的一次“会前会”,也被认为是接下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定调会”,在此之前的12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2年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上半年,中国经济同比增长12.7%继续领跑全球,虽然三季度经济增速有所回落,但仍稳定在合理区间,且近期投资、消费等部分指标增速不断回升,经济延续稳健恢复态势。
经济观察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稳字当头,包括促进房地产市场的良性发展。如何理解这一定调?
刘元春:政治局会议实际上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行了基本定调:稳字当头,做好经济复苏工作是一个核心点。这对于当前形势的研判是很精准的。
因为在疫情和一系列结构性因素的影响下,经济复苏仍然面临着很多压力。宏观经济的下行压力在二、三季度有所抬头,因此我们需要积极财政政策与稳健货币政策的组合。
如何体现并落实这种政策组合?纵观上半年的经济状况,财政支出的速度比预期要慢,地方上的资金很难反映在实际项目进展上。所以前段时间政治局也专门强调,要在实际效果上取得明显增长。
这次会议也谈到了政策定位问题,首先是加强了政策的精准性,同时对明年的核心任务进行了定调,即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让资金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社会大局稳定。所以,基调仍然是稳字当头,然后才是稳中求进。
这一季度政治局也表示要用好经济稳定的窗口期,陆续采取结构性调整的举措,促改革、调结构和控风险的政策要全面出台。把稳的因素上升到更高的层面,再求变化。
经济观察报:如何评价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国经济的总体运行状况和一季度的时候的预判是否一致?
刘元春:今年整体的经济运行情况还是非常不错。首先,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定的目标都圆满完成,就业目标超前完成,各大经济主体的收益远超预期。再则,在世界范围内的大国经济中,我国确实实现了全球领先的复苏,8%的经济增长速度也是最快的。与此同时,在世界性疫情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经济复苏有波动也很正常。但不应该因为波动否定今年整体经济发展的这些成就。
经济观察报:明年二十大召开之前,从宏观政策到产业政策的基本逻辑是什么?
刘元春:明年的基调是以稳为主,要求加强经济的弹性和韧性,从而抵御潜在的冲击。那么宏观经济政策相对于今年,应该会有一个较为宽松的导向,保证我们能够在不确定条件下达到整体持续的稳定。在稳定的同时要进行战略推进,全面落实十四五规划所制定的各种战略,重点在于推进产业高端化,加大对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核心生产环节的建设力度,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建设,升级传统产业。
所以结构性转型可能会成为另一条主线。转型的持续推进过程中需要重视平衡,否则结构性转换可能会带来非预期的叠加效应,对我们以稳为主的主线带来冲击。
经济观察报: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八项重点任务,包括供应链自主可控、强化反垄断、防止资本无序扩张、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等。如何评价这几项重点任务的落实情况?
刘元春:几项重点任务的落实情况也非常不错。首先产业链和供应链都在新发展格局中得以完善。在疫情得到控制并复工复产的背景下,中国的产业链和供应链是全世界最具有韧性和弹性的。
可以看到,中国成为全世界疫情物资的供应中心。我国供应链的恢复速度和竞争力也使这两年出口增长速度大大超越正常水平以及我们的预期。尽管疫情带来了很多扰动,国内大循环也基本保持稳定。当然有一些问题也暴露出来,比如煤电方面。为了促进房地产平稳运行,今年开始着力建设房地产的长效机制。政府针对住房问题推出了很多政策,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房产税的推进和试点,也提出要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上加大力度。所以,去年确定的大项工作都在陆续展开,总体进展不错。
但是一定要看到,去年所确定的任务实际上是战略。战略问题不能够简单战术化,长期任务不能够简单短期化。比如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布局,远远不是一年能够完成的。所以这些重点工作,今后还要继续进行。相当一部分仍然是今年经济工作会议的推进方向,例如房地产和国内大循环的完善和构建。
经济观察报:2021对于诸多产业来说是政策风险较大的一年,例如教培、房地产、互联网等。面对这种变化,企业如何对政策进行预判,从而把握方向?
刘元春: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防止资本无序发展”是重点工作之一。这一任务从2014年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拉开了序幕,反腐倡廉中也不时涉及。这实际上是新时代以来国家为了规范资本、防止资本无序发展所开展的一项重点工作。整顿平台经济、房地产市场和教培市场,都可以用防止资本无序发展这一主题概括。因为资本有序发展,是一个国家良好的市场秩序、社会秩序和政治秩序形成的必要条件。
纵观市场经济史,如果资本与权力结合,向一些非市场领域进行全面侵蚀,那一定会导致社会秩序和政治经济秩序出现混乱。即使在经济领域里面,我们也要对这种强劲的垄断行为进行宏观和微观的管制。资本必须在法律范畴和行业管制范畴内才能自由发展。2021年开展这一工作,是一个很好的窗口期。
未来两个“毫不动摇”仍然是需要坚持的大前提。国家始终鼓励民营资本的发展,同时也会防止无序发展、非法发展和超越监管的发展。至于对资本无序发展的监管,需要一个过程,不会一蹴而就。
不过,我认为在2022年,这应该不是工作的核心要点。因为今年已经开展了一系列的整顿和管控,特别是对于一些具有系统重要性的企业,对向非市场领域过度扩张和过度放大资本主义的逻辑进行了全面约束,也产生了很好的示范效应。在稳字当头的基调下,积极鼓励市场主体,在法制化和市场化的环境中全面释放动能,则是明年重要的工作要点。
经济观察报:上周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提到要对企业的收款和付款进行更明确的规定。如何看待货币政策与实业发展的关系?
刘元春:最近央行在进行降准,总量性的货币政策和结构性的货币政策会交替使用。中小企业的资金问题也是一个重点关注对象,会有相应的结构性举措来解决这些问题。2022年会加强六保,保就业仍然是一个核心。在稳字当头的基调下,稳就业的重要方式就是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所以中小企业仍然是政策着力的重点。
经济观察报:在产业转型的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阵痛。?如落实碳中和的过程,对于那些传统产业来说可能意味着巨?的压?。如何应对这种转型阵痛?
刘元春:转型实际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向新产业进行转型,二是旧产业进行技术升级、模式升级与管理升级。所以,传统产业也可以应用新技术与新的生产方式。传统产业一定要认识发展趋势,积极了解数字化时代自身如何进行技术升级和生产方式的变革,在内部的技术挖潜和治理体系网络建设上下功夫。做好这两点的前提,一是企业要调整经营理念和战略思维,二是要善于利用国家在结构性转型中启动的各种政策。因为我们发现很多中小企业,特别是一些传统产业的中小企业,不了解国家扶持政策,更无法利用扶持政策来推动自身的转型升级。
经济观察报:此前报告中提到外循环的变化其实是超出预期的,在新冠疫情持续影响的情况下,内循环和外循环的联动下一步应该往哪个方向去推进?
刘元春:首先内外循环联动会根据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变化发生变化。如果疫情仍然对制造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产生较大的冲击,那么我国出口还会延续较好的态势。因为我们对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控制和恢复做得比较好,可以继续享受这一红利。如果疫情得到很好控制或者突然消失,那么欧美逆全球化的举措可能会重归甚至加速。目前美国已经在进行相关的战略布局。我们的供应链安全和产业的再重构再布局必须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才能应对未来大国冲突所带来的压力。
未来,全球产业链可能会变得更短更宽,对中国的出口格局会带来阶段性的冲击。而对冲的重要手段就是扩大内需,发挥超大市场经济体的稳定功能。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2年2月18日(星期五)下午3时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党组成员、秘书长赵辰昕,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负责人陶青、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司长符金陵、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失业保险司司长桂桢、国家税务总局政策法规司负责人戴诗友介绍…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作为级别最高的年度经济工作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无疑是中国经济政策的风向标。
依照惯例,每年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的前几天,中央政治局都会召开一次“会前会”。这样的一次“会前会”,也被认为是接下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定调会”,在此之前的12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2年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上半年,中国经济同比增长12.7%继续领跑全球,虽然三季度经济增速有所回落,但仍稳定在合理区间,且近期投资、消费等部分指标增速不断回升,经济延续稳健恢复态势。
经济观察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稳字当头,包括促进房地产市场的良性发展。如何理解这一定调?
刘元春:政治局会议实际上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行了基本定调:稳字当头,做好经济复苏工作是一个核心点。这对于当前形势的研判是很精准的。
因为在疫情和一系列结构性因素的影响下,经济复苏仍然面临着很多压力。宏观经济的下行压力在二、三季度有所抬头,因此我们需要积极财政政策与稳健货币政策的组合。
如何体现并落实这种政策组合?纵观上半年的经济状况,财政支出的速度比预期要慢,地方上的资金很难反映在实际项目进展上。所以前段时间政治局也专门强调,要在实际效果上取得明显增长。
这次会议也谈到了政策定位问题,首先是加强了政策的精准性,同时对明年的核心任务进行了定调,即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让资金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社会大局稳定。所以,基调仍然是稳字当头,然后才是稳中求进。
这一季度政治局也表示要用好经济稳定的窗口期,陆续采取结构性调整的举措,促改革、调结构和控风险的政策要全面出台。把稳的因素上升到更高的层面,再求变化。
经济观察报:如何评价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国经济的总体运行状况和一季度的时候的预判是否一致?
刘元春:今年整体的经济运行情况还是非常不错。首先,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定的目标都圆满完成,就业目标超前完成,各大经济主体的收益远超预期。再则,在世界范围内的大国经济中,我国确实实现了全球领先的复苏,8%的经济增长速度也是最快的。与此同时,在世界性疫情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经济复苏有波动也很正常。但不应该因为波动否定今年整体经济发展的这些成就。
经济观察报:明年二十大召开之前,从宏观政策到产业政策的基本逻辑是什么?
刘元春:明年的基调是以稳为主,要求加强经济的弹性和韧性,从而抵御潜在的冲击。那么宏观经济政策相对于今年,应该会有一个较为宽松的导向,保证我们能够在不确定条件下达到整体持续的稳定。在稳定的同时要进行战略推进,全面落实十四五规划所制定的各种战略,重点在于推进产业高端化,加大对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核心生产环节的建设力度,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建设,升级传统产业。
所以结构性转型可能会成为另一条主线。转型的持续推进过程中需要重视平衡,否则结构性转换可能会带来非预期的叠加效应,对我们以稳为主的主线带来冲击。
经济观察报: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八项重点任务,包括供应链自主可控、强化反垄断、防止资本无序扩张、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等。如何评价这几项重点任务的落实情况?
刘元春:几项重点任务的落实情况也非常不错。首先产业链和供应链都在新发展格局中得以完善。在疫情得到控制并复工复产的背景下,中国的产业链和供应链是全世界最具有韧性和弹性的。
可以看到,中国成为全世界疫情物资的供应中心。我国供应链的恢复速度和竞争力也使这两年出口增长速度大大超越正常水平以及我们的预期。尽管疫情带来了很多扰动,国内大循环也基本保持稳定。当然有一些问题也暴露出来,比如煤电方面。为了促进房地产平稳运行,今年开始着力建设房地产的长效机制。政府针对住房问题推出了很多政策,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房产税的推进和试点,也提出要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上加大力度。所以,去年确定的大项工作都在陆续展开,总体进展不错。
但是一定要看到,去年所确定的任务实际上是战略。战略问题不能够简单战术化,长期任务不能够简单短期化。比如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布局,远远不是一年能够完成的。所以这些重点工作,今后还要继续进行。相当一部分仍然是今年经济工作会议的推进方向,例如房地产和国内大循环的完善和构建。
经济观察报:2021对于诸多产业来说是政策风险较大的一年,例如教培、房地产、互联网等。面对这种变化,企业如何对政策进行预判,从而把握方向?
刘元春: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防止资本无序发展”是重点工作之一。这一任务从2014年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拉开了序幕,反腐倡廉中也不时涉及。这实际上是新时代以来国家为了规范资本、防止资本无序发展所开展的一项重点工作。整顿平台经济、房地产市场和教培市场,都可以用防止资本无序发展这一主题概括。因为资本有序发展,是一个国家良好的市场秩序、社会秩序和政治秩序形成的必要条件。
纵观市场经济史,如果资本与权力结合,向一些非市场领域进行全面侵蚀,那一定会导致社会秩序和政治经济秩序出现混乱。即使在经济领域里面,我们也要对这种强劲的垄断行为进行宏观和微观的管制。资本必须在法律范畴和行业管制范畴内才能自由发展。2021年开展这一工作,是一个很好的窗口期。
未来两个“毫不动摇”仍然是需要坚持的大前提。国家始终鼓励民营资本的发展,同时也会防止无序发展、非法发展和超越监管的发展。至于对资本无序发展的监管,需要一个过程,不会一蹴而就。
不过,我认为在2022年,这应该不是工作的核心要点。因为今年已经开展了一系列的整顿和管控,特别是对于一些具有系统重要性的企业,对向非市场领域过度扩张和过度放大资本主义的逻辑进行了全面约束,也产生了很好的示范效应。在稳字当头的基调下,积极鼓励市场主体,在法制化和市场化的环境中全面释放动能,则是明年重要的工作要点。
经济观察报:上周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提到要对企业的收款和付款进行更明确的规定。如何看待货币政策与实业发展的关系?
刘元春:最近央行在进行降准,总量性的货币政策和结构性的货币政策会交替使用。中小企业的资金问题也是一个重点关注对象,会有相应的结构性举措来解决这些问题。2022年会加强六保,保就业仍然是一个核心。在稳字当头的基调下,稳就业的重要方式就是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所以中小企业仍然是政策着力的重点。
经济观察报:在产业转型的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阵痛。?如落实碳中和的过程,对于那些传统产业来说可能意味着巨?的压?。如何应对这种转型阵痛?
刘元春:转型实际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向新产业进行转型,二是旧产业进行技术升级、模式升级与管理升级。所以,传统产业也可以应用新技术与新的生产方式。传统产业一定要认识发展趋势,积极了解数字化时代自身如何进行技术升级和生产方式的变革,在内部的技术挖潜和治理体系网络建设上下功夫。做好这两点的前提,一是企业要调整经营理念和战略思维,二是要善于利用国家在结构性转型中启动的各种政策。因为我们发现很多中小企业,特别是一些传统产业的中小企业,不了解国家扶持政策,更无法利用扶持政策来推动自身的转型升级。
经济观察报:此前报告中提到外循环的变化其实是超出预期的,在新冠疫情持续影响的情况下,内循环和外循环的联动下一步应该往哪个方向去推进?
刘元春:首先内外循环联动会根据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变化发生变化。如果疫情仍然对制造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产生较大的冲击,那么我国出口还会延续较好的态势。因为我们对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控制和恢复做得比较好,可以继续享受这一红利。如果疫情得到很好控制或者突然消失,那么欧美逆全球化的举措可能会重归甚至加速。目前美国已经在进行相关的战略布局。我们的供应链安全和产业的再重构再布局必须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才能应对未来大国冲突所带来的压力。
未来,全球产业链可能会变得更短更宽,对中国的出口格局会带来阶段性的冲击。而对冲的重要手段就是扩大内需,发挥超大市场经济体的稳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