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今年的复苏之路可能不太平坦,依然面临诸多痛点问题,近日多家机构都下调了今年全球经济增速预期。
2021年以来,随着全球新冠疫苗接种范围扩大、多国放松疫情管控措施以及实施大规模财政刺激和货币宽松政策,国际贸易和投资逐步恢复,世界经济复苏进程有所加快,逐渐走出阴霾。然而今年的复苏之路可能不太平坦,依然面临诸多痛点问题,近日多家机构都下调了今年全球经济增速预期。
世界银行预计2022年全球经济增速降至4.1%,2023年进一步下降至3.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22年下降至4.4%,2023年放缓至3.8%;联合国预计2022年全球产值将仅增长4.0%,2023年将增长3.5%。
在全球经济放缓的同时,发达经济体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增长差异也在扩大。世界银行近日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中指出,发达经济体的产出和投资预计明年将恢复到大流行到来之前的趋势,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由于疫苗接种率较低、财政和货币政策相对紧缩以及因疫情受到的伤害更为持久,明年的产出和投资仍将低于疫情前的趋势水平。
根据多家机构近日发布的报告显示,通货膨胀压力加大、新冠疫情和气候变化被认为是影响全球经济复苏的主要干扰因素。
世界银行在报告中指出,全球经济活动反弹,叠加供应中断以及食品、能源价格上涨等因素,推高了很多国家的总体通胀。在通胀压力上升的情况下,世界各地的中央银行已经开始解除对危机的特别货币措施。联合国在《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中表示,虽然有其必要性,但快速撤出货币刺激措施可能会破坏脆弱的复苏。不可持续的外债负担、新冠大流行期间的额外借贷以及不断增加的偿债成本,使许多国家处于债务危机的边缘。发达国家取消资产购买计划和大幅提高利率,则可能引发大量资本外流,进一步恶化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可持续性。
但是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张宇燕表示,目前的情况与2013年因美联储退出QE导致的金融市场动荡不同。2013年南非、巴西、印度、印度尼西亚和土耳其等国经常项目赤字平均为GDP的4.4%,而2021年仅为0.4%;近年来流入新兴市场的资金规模远非当年可比;上述国家除土耳其外的外部融资与GDP之比亦显著下降。此外,尽管哥伦比亚和智利等国的外债水平较高,但整体来看新兴市场风险来自内部。
IMF在《世界经济展望》中表示,奥密克戎变异株症状相对较轻但传染性强,因而仍会加剧劳动力短缺,并给医疗体系带来额外压力,迫使各国采取更为严格、持续时间更长的人员流动限制措施,这将延续至2022年第一季度之后。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副秘书长刘振民指出:“如果没有一个协调、持续的全球方案来防控新冠疫情,例如普遍接种疫苗,大流行病将继续对世界经济的包容性和可持续复苏构成最大风险。”
重大自然灾害的概率增加,这对所有经济体都构成了威胁——2021年,各大洲都发生了洪水、干旱、森林大火等极端天气事件。IMF表示,这些灾害事件的反复发生将带来双重冲击:一是对脆弱的低收入国家造成尤其巨大的损失;二是给全球供应链带来更多压力。尽管格拉斯哥气候大会宣布了富有雄心的目标,但当前的减排承诺还远不足将全球升温控制在比工业化之前高2摄氏度的水平。
虽然2022年经济增速将有所放缓,但亚洲经济体经济态势或将好于其他地区。亚洲开发银行近日发布报告称,亚太地区各经济体间贸易快速增长有利于增强区域经济韧性,助力亚太经济实现可持续复苏。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切坦·阿希亚也在金融时报发布的文章中表示,未来两年亚洲经济增幅将超过美欧。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出口退税率文库2022A版的通知》(税总货劳函〔2022〕20号 )以及海关总署对海关商品编码的调整情况,国家税务总局编制了2022A版出口退税率文库。
雨果跨境日前发布的《中国品牌出海模式洞察及趋势情况报告》指出,为寻找新的增长点,卖家积极求变,一方面拓展业务渠道,减少对既有平台的依赖,另一方面尝试新业务模式,延伸经营边界。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2年3月1日(星期二)上午10时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王受文、部长助理盛秋平介绍坚持稳字当头,推动商务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服务贸易是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际经贸合作的重要领域。在我国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服务贸易正成为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强劲动能。
2021年以来,随着全球新冠疫苗接种范围扩大、多国放松疫情管控措施以及实施大规模财政刺激和货币宽松政策,国际贸易和投资逐步恢复,世界经济复苏进程有所加快,逐渐走出阴霾。然而今年的复苏之路可能不太平坦,依然面临诸多痛点问题,近日多家机构都下调了今年全球经济增速预期。
世界银行预计2022年全球经济增速降至4.1%,2023年进一步下降至3.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22年下降至4.4%,2023年放缓至3.8%;联合国预计2022年全球产值将仅增长4.0%,2023年将增长3.5%。
在全球经济放缓的同时,发达经济体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增长差异也在扩大。世界银行近日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中指出,发达经济体的产出和投资预计明年将恢复到大流行到来之前的趋势,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由于疫苗接种率较低、财政和货币政策相对紧缩以及因疫情受到的伤害更为持久,明年的产出和投资仍将低于疫情前的趋势水平。
根据多家机构近日发布的报告显示,通货膨胀压力加大、新冠疫情和气候变化被认为是影响全球经济复苏的主要干扰因素。
世界银行在报告中指出,全球经济活动反弹,叠加供应中断以及食品、能源价格上涨等因素,推高了很多国家的总体通胀。在通胀压力上升的情况下,世界各地的中央银行已经开始解除对危机的特别货币措施。联合国在《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中表示,虽然有其必要性,但快速撤出货币刺激措施可能会破坏脆弱的复苏。不可持续的外债负担、新冠大流行期间的额外借贷以及不断增加的偿债成本,使许多国家处于债务危机的边缘。发达国家取消资产购买计划和大幅提高利率,则可能引发大量资本外流,进一步恶化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可持续性。
但是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张宇燕表示,目前的情况与2013年因美联储退出QE导致的金融市场动荡不同。2013年南非、巴西、印度、印度尼西亚和土耳其等国经常项目赤字平均为GDP的4.4%,而2021年仅为0.4%;近年来流入新兴市场的资金规模远非当年可比;上述国家除土耳其外的外部融资与GDP之比亦显著下降。此外,尽管哥伦比亚和智利等国的外债水平较高,但整体来看新兴市场风险来自内部。
IMF在《世界经济展望》中表示,奥密克戎变异株症状相对较轻但传染性强,因而仍会加剧劳动力短缺,并给医疗体系带来额外压力,迫使各国采取更为严格、持续时间更长的人员流动限制措施,这将延续至2022年第一季度之后。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副秘书长刘振民指出:“如果没有一个协调、持续的全球方案来防控新冠疫情,例如普遍接种疫苗,大流行病将继续对世界经济的包容性和可持续复苏构成最大风险。”
重大自然灾害的概率增加,这对所有经济体都构成了威胁——2021年,各大洲都发生了洪水、干旱、森林大火等极端天气事件。IMF表示,这些灾害事件的反复发生将带来双重冲击:一是对脆弱的低收入国家造成尤其巨大的损失;二是给全球供应链带来更多压力。尽管格拉斯哥气候大会宣布了富有雄心的目标,但当前的减排承诺还远不足将全球升温控制在比工业化之前高2摄氏度的水平。
虽然2022年经济增速将有所放缓,但亚洲经济体经济态势或将好于其他地区。亚洲开发银行近日发布报告称,亚太地区各经济体间贸易快速增长有利于增强区域经济韧性,助力亚太经济实现可持续复苏。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切坦·阿希亚也在金融时报发布的文章中表示,未来两年亚洲经济增幅将超过美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