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从亲历了这20年变迁发展的企业中选取了3家代表,通过他们的发展故事,探寻中国企业入世后的“成长密码”。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21年12月11日,中国入世20年。入世,让中国敞开怀抱拥抱世界。20年里,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深度融入多边贸易体制。20年后的今天,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资流入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中国三大产业,均取得了长足进步。在中国入世20周年之际,本报记者从亲历了这20年变迁发展的企业中选取了3家代表,通过他们的发展故事,探寻中国企业入世后的“成长密码”。
狄庶 高君 李凤翔
不久前,载着4台巨型“新巴拿马式”港口集装箱起重机的“振华24号”货轮,经过2个多月长途跋涉,顺利抵达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港海运码头。在海运价格飞涨的当下,买到中国大型起重设备让马里兰州州长霍根异常兴奋,他亲自迎接并称“这是历史性的一刻”。
这4台“钢铁巨擘”由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振华”)精心打造,是实现巴尔的摩港吞吐量翻倍计划的“重器”,也是中国制造的实力展现。入世20年来,以振华为代表,中国制造业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
1992年,上海浦东,100万美元注册资本、3间办公室,这是振华的起点。从创立之日起,振华就致力于开拓海外市场,但一开始的路走得艰难。
据振华原总裁管彤贤回忆,在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前,从签合同到交货那段时间是他最难熬的时候,因为如果交货时,美国突然不承诺给最惠国待遇了,那么他们平白就要多缴很多税,由此带来的价格上涨,很可能影响振华的竞争力。2001年之后,这样的事再没有发生过,双边或多边贸易开始趋于稳定,“提心吊胆的日子”结束了。
入世在大环境上帮企业扫除了很多障碍,国外市场也逐步培育起来。自此,振华迎来了黄金发展期,并带领一批相关配套中小企业共同“出海”。
入世后,外贸需求的快速提升推动了码头运输和集装箱装卸机械大发展,为主营港口装卸系统和设备的振华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他们紧紧抓住这样的历史性机遇,一次次引发码头装卸革命。自2015年起,振华抢抓国内外码头转型机遇,大力推动自动化码头新建与改造,为用户提供自动化码头一站式解决方案。目前,振华已累计参与60余个自动化码头的建设,占全球自动化、智能化码头总数的70%以上,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
入世20年来,从一开始经历围追堵截到通过创新突出重围,振华在激烈竞争中找到了成功的“杀手锏”,并致力于成为港口机械、大型钢构、海上重工领域的世界领先企业。
目前,振华在上海、江苏等地设有8个生产基地,占地总面积约1万亩,具有年产100万吨钢结构的制造能力。截至2020年末,该公司总资产已较成立时增长1.2万倍。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港口机械重型装备制造商之一,多年来,振华的足迹已遍布全球104个国家和地区,产品覆盖300多个港口。其中,岸边集装箱起重机产品全球市场占有率已连续23年保持世界第一。
处在竞争的漩涡中,振华对技术创新从来不敢懈怠。公司科技经费投入多年来超过营业额的3%。近年来,振华获得了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60余项,公司研制的海工装备关键核心配套件,打破了欧美海工核心配套技术垄断。
“自主创新不全是灵光一闪,更多的是一种长期性、持续性的研究和突破。”振华财务负责人朱晓怀坦言,对企业来说,自主创新路上最大的拦路虎就是资金,支持研发的资金越是充足稳定,越可能实现突破。
在振兴中国制造的道路上,税收支持一直是坚强后盾。朱晓怀介绍,振华自2016年至今已累计享受企业所得税减免近1.2亿元。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项目上,“十三五”期间振华享受加计扣除超6亿元,减免企业所得税5400多万元。“今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新政公布后,我们估算了一下,公司不但可以多扣除4600万元,而且享受优惠时间大大提前。”朱晓怀说。
税收政策的支持只是一个方面。成立近30年来,随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员工众多、机构庞大、业务复杂,振华在经营过程中遇到新的难题:日常涉税管理事项越来越多,财务成本也不断加大。这一点,振华的税务专员郑思深有感触。
郑思说,税务部门实施的跨区域服务创新举措让企业十分受益。比如自2019年以来,国家税务总局推出了“16+10”长三角一体化税收支持体系。以长三角跨区税源登记业务办理为例,三省两市的纳税人在区域内跨省(市)临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可在机构所在地完成跨区域涉税事项报告后,登录经营地电子税务局进行报验登记、预缴申报、税费缴纳和信息反馈等事项。
再如,作为一家有建筑安装工程项目的大型通用设备制造企业,振华在外省的建筑项目众多。以往办税人员经常需要准备厚厚的纸质资料,来回往返不同城市的办税服务厅。如今,企业可以通过电子税务局,申请跨区域涉税事项报告、报验、申报、预缴,省心省时又省力。“税务部门的精细化服务,让企业的涉税管理压力大为缓解。”郑思说。
一路走来,振华已成为中国入世20年来制造业发展变迁的一个缩影。未来,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他们将继续坚持自主创新、客户至上,致力于为全球港口新一轮转型升级提供振华方案,继续为中国制造添光增彩。
黄坚 曾霄 陈海敏 陈文蓉
今年是厦门国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厦门国贸”)第四次参加在上海举行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会上,国贸股份先后与翱兰国际、美国CHS公司、飞利浦、托克集团等多家跨国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共同开拓产业链上下游的价值增长空间。
厦门国贸成立于1980年。41年来,该公司从一家地方外贸公司,发展成为《财富》世界500强企业。中国入世20年里,他们也见证了中国外贸行业的变迁与发展。
1980年12月,在厦门鹭江道外贸大厦4楼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办公室内,几把椅子、两部自行车、七八个人,组成了厦门国贸的前身——厦门经济特区国际贸易信托公司。
厦门国贸原党委书记、常务副总经理高墀文对41年前的事记忆犹新。“当时厦门很多外贸企业只做出口,不做进口,我们是进出口一起做。”高墀文说,那时候厦门经济特区刚成立,各类商品比较紧缺,尤其是生活用品,他们的第一桶金就来自雨伞。后来,进口的日用品不限于本市销售,全国各地都想来买。
1986年,厦门国贸实现出口创汇581万美元,在当时全市出口创汇企业中排名第一。1996年,厦门国贸又成为当地第一批上市企业。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第143个成员。伴随着国家大踏步融入全球化进程,作为对外窗口的厦门经济特区迎来外贸发展的大好时机,厦门国贸也抓住了这一发展契机。他们深入推进产业链整合与运营,供应链管理业务营收从2014年的490.2亿元增至2020年的3304.1亿元,稳居供应链管理行业第一梯队。今年,该公司还入选全国首批“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企业。
近几年来,厦门国贸搭上“一带一路”建设快车,于2019年在乌兹别克斯坦成立办事处,通过打通中亚“新丝路”通道,不断提升品牌在乌知名度和影响力。2021年,厦门国贸将办事处升级为平台公司,全面提升在乌的资源配置能力与市场开拓能力,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加大“走出去”步伐。
回顾厦门国贸走好供应链全球化发展的这一路,当地税务部门精细服务的身影时有显现:立足该企业期现结合、产融结合的业务模式,召集业务骨干对现货销售与期货涉税的税收优惠政策进行全面梳理;在企业拓展海外市场过程中,组建专家团队为其提供“风险防控+优惠落实”的定制化税收服务;推出线上办理、实时咨询、专人专岗等服务组合拳,打造退税业务“绿色通道”助其加速布局“双循环”。
“公司年出口退税额已连续多年保持在3亿元左右。”厦门国贸税务经理庄凯强说。今年,厦门国贸及其子公司已办理增值税增量留抵退税691万元;前9个月享受出口退税近3.6亿元,同比增长约15%。
厦门国贸副总裁兼财务总监曾源告诉记者,当地税务部门推出了一系列力度大、覆盖广的优惠政策,并整理发布了多批国别(地区)投资税收指南,包括投资金砖国家税收指南,对公司开展跨境业务提供了很大支持。“国际市场形势多变,集团业务种类繁多,面临诸多税收风险。但不管遇到什么问题,税务部门总能及时响应、快速解决,为公司发展提供良好的税收营商环境。”曾源说。
税务部门一路支持,厦门国贸进出口业务稳步增长。2020年,该公司营收规模突破3510亿元,同比增长61%;进出口总额95.3亿美元,同比增长近25.2%;“一带一路”沿线贸易规模600余亿元,同比增长超50%。在今年9月举办的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论坛上,厦门国贸与巴西企业签订了大豆和纸浆供应的合作协议,总规模超过20亿元。
20年来,加入世贸组织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红利。与此同时,中国履行入世承诺,也在造福全球经济发展。曾源说,厦门国贸将循着国家加大改革开放的方向,开拓更多国际业务,与更多客户分享经济全球化发展带来的红利。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2年2月18日(星期五)下午3时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党组成员、秘书长赵辰昕,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负责人陶青、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司长符金陵、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失业保险司司长桂桢、国家税务总局政策法规司负责人戴诗友介绍…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21年12月11日,中国入世20年。入世,让中国敞开怀抱拥抱世界。20年里,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深度融入多边贸易体制。20年后的今天,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资流入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中国三大产业,均取得了长足进步。在中国入世20周年之际,本报记者从亲历了这20年变迁发展的企业中选取了3家代表,通过他们的发展故事,探寻中国企业入世后的“成长密码”。
狄庶 高君 李凤翔
不久前,载着4台巨型“新巴拿马式”港口集装箱起重机的“振华24号”货轮,经过2个多月长途跋涉,顺利抵达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港海运码头。在海运价格飞涨的当下,买到中国大型起重设备让马里兰州州长霍根异常兴奋,他亲自迎接并称“这是历史性的一刻”。
这4台“钢铁巨擘”由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振华”)精心打造,是实现巴尔的摩港吞吐量翻倍计划的“重器”,也是中国制造的实力展现。入世20年来,以振华为代表,中国制造业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
1992年,上海浦东,100万美元注册资本、3间办公室,这是振华的起点。从创立之日起,振华就致力于开拓海外市场,但一开始的路走得艰难。
据振华原总裁管彤贤回忆,在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前,从签合同到交货那段时间是他最难熬的时候,因为如果交货时,美国突然不承诺给最惠国待遇了,那么他们平白就要多缴很多税,由此带来的价格上涨,很可能影响振华的竞争力。2001年之后,这样的事再没有发生过,双边或多边贸易开始趋于稳定,“提心吊胆的日子”结束了。
入世在大环境上帮企业扫除了很多障碍,国外市场也逐步培育起来。自此,振华迎来了黄金发展期,并带领一批相关配套中小企业共同“出海”。
入世后,外贸需求的快速提升推动了码头运输和集装箱装卸机械大发展,为主营港口装卸系统和设备的振华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他们紧紧抓住这样的历史性机遇,一次次引发码头装卸革命。自2015年起,振华抢抓国内外码头转型机遇,大力推动自动化码头新建与改造,为用户提供自动化码头一站式解决方案。目前,振华已累计参与60余个自动化码头的建设,占全球自动化、智能化码头总数的70%以上,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
入世20年来,从一开始经历围追堵截到通过创新突出重围,振华在激烈竞争中找到了成功的“杀手锏”,并致力于成为港口机械、大型钢构、海上重工领域的世界领先企业。
目前,振华在上海、江苏等地设有8个生产基地,占地总面积约1万亩,具有年产100万吨钢结构的制造能力。截至2020年末,该公司总资产已较成立时增长1.2万倍。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港口机械重型装备制造商之一,多年来,振华的足迹已遍布全球104个国家和地区,产品覆盖300多个港口。其中,岸边集装箱起重机产品全球市场占有率已连续23年保持世界第一。
处在竞争的漩涡中,振华对技术创新从来不敢懈怠。公司科技经费投入多年来超过营业额的3%。近年来,振华获得了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60余项,公司研制的海工装备关键核心配套件,打破了欧美海工核心配套技术垄断。
“自主创新不全是灵光一闪,更多的是一种长期性、持续性的研究和突破。”振华财务负责人朱晓怀坦言,对企业来说,自主创新路上最大的拦路虎就是资金,支持研发的资金越是充足稳定,越可能实现突破。
在振兴中国制造的道路上,税收支持一直是坚强后盾。朱晓怀介绍,振华自2016年至今已累计享受企业所得税减免近1.2亿元。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项目上,“十三五”期间振华享受加计扣除超6亿元,减免企业所得税5400多万元。“今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新政公布后,我们估算了一下,公司不但可以多扣除4600万元,而且享受优惠时间大大提前。”朱晓怀说。
税收政策的支持只是一个方面。成立近30年来,随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员工众多、机构庞大、业务复杂,振华在经营过程中遇到新的难题:日常涉税管理事项越来越多,财务成本也不断加大。这一点,振华的税务专员郑思深有感触。
郑思说,税务部门实施的跨区域服务创新举措让企业十分受益。比如自2019年以来,国家税务总局推出了“16+10”长三角一体化税收支持体系。以长三角跨区税源登记业务办理为例,三省两市的纳税人在区域内跨省(市)临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可在机构所在地完成跨区域涉税事项报告后,登录经营地电子税务局进行报验登记、预缴申报、税费缴纳和信息反馈等事项。
再如,作为一家有建筑安装工程项目的大型通用设备制造企业,振华在外省的建筑项目众多。以往办税人员经常需要准备厚厚的纸质资料,来回往返不同城市的办税服务厅。如今,企业可以通过电子税务局,申请跨区域涉税事项报告、报验、申报、预缴,省心省时又省力。“税务部门的精细化服务,让企业的涉税管理压力大为缓解。”郑思说。
一路走来,振华已成为中国入世20年来制造业发展变迁的一个缩影。未来,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他们将继续坚持自主创新、客户至上,致力于为全球港口新一轮转型升级提供振华方案,继续为中国制造添光增彩。
黄坚 曾霄 陈海敏 陈文蓉
今年是厦门国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厦门国贸”)第四次参加在上海举行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会上,国贸股份先后与翱兰国际、美国CHS公司、飞利浦、托克集团等多家跨国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共同开拓产业链上下游的价值增长空间。
厦门国贸成立于1980年。41年来,该公司从一家地方外贸公司,发展成为《财富》世界500强企业。中国入世20年里,他们也见证了中国外贸行业的变迁与发展。
1980年12月,在厦门鹭江道外贸大厦4楼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办公室内,几把椅子、两部自行车、七八个人,组成了厦门国贸的前身——厦门经济特区国际贸易信托公司。
厦门国贸原党委书记、常务副总经理高墀文对41年前的事记忆犹新。“当时厦门很多外贸企业只做出口,不做进口,我们是进出口一起做。”高墀文说,那时候厦门经济特区刚成立,各类商品比较紧缺,尤其是生活用品,他们的第一桶金就来自雨伞。后来,进口的日用品不限于本市销售,全国各地都想来买。
1986年,厦门国贸实现出口创汇581万美元,在当时全市出口创汇企业中排名第一。1996年,厦门国贸又成为当地第一批上市企业。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第143个成员。伴随着国家大踏步融入全球化进程,作为对外窗口的厦门经济特区迎来外贸发展的大好时机,厦门国贸也抓住了这一发展契机。他们深入推进产业链整合与运营,供应链管理业务营收从2014年的490.2亿元增至2020年的3304.1亿元,稳居供应链管理行业第一梯队。今年,该公司还入选全国首批“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企业。
近几年来,厦门国贸搭上“一带一路”建设快车,于2019年在乌兹别克斯坦成立办事处,通过打通中亚“新丝路”通道,不断提升品牌在乌知名度和影响力。2021年,厦门国贸将办事处升级为平台公司,全面提升在乌的资源配置能力与市场开拓能力,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加大“走出去”步伐。
回顾厦门国贸走好供应链全球化发展的这一路,当地税务部门精细服务的身影时有显现:立足该企业期现结合、产融结合的业务模式,召集业务骨干对现货销售与期货涉税的税收优惠政策进行全面梳理;在企业拓展海外市场过程中,组建专家团队为其提供“风险防控+优惠落实”的定制化税收服务;推出线上办理、实时咨询、专人专岗等服务组合拳,打造退税业务“绿色通道”助其加速布局“双循环”。
“公司年出口退税额已连续多年保持在3亿元左右。”厦门国贸税务经理庄凯强说。今年,厦门国贸及其子公司已办理增值税增量留抵退税691万元;前9个月享受出口退税近3.6亿元,同比增长约15%。
厦门国贸副总裁兼财务总监曾源告诉记者,当地税务部门推出了一系列力度大、覆盖广的优惠政策,并整理发布了多批国别(地区)投资税收指南,包括投资金砖国家税收指南,对公司开展跨境业务提供了很大支持。“国际市场形势多变,集团业务种类繁多,面临诸多税收风险。但不管遇到什么问题,税务部门总能及时响应、快速解决,为公司发展提供良好的税收营商环境。”曾源说。
税务部门一路支持,厦门国贸进出口业务稳步增长。2020年,该公司营收规模突破3510亿元,同比增长61%;进出口总额95.3亿美元,同比增长近25.2%;“一带一路”沿线贸易规模600余亿元,同比增长超50%。在今年9月举办的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论坛上,厦门国贸与巴西企业签订了大豆和纸浆供应的合作协议,总规模超过20亿元。
20年来,加入世贸组织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红利。与此同时,中国履行入世承诺,也在造福全球经济发展。曾源说,厦门国贸将循着国家加大改革开放的方向,开拓更多国际业务,与更多客户分享经济全球化发展带来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