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全国
A-G
安徽
北京
重庆
大连
福建
广东
广西
贵州
甘肃
H-K
河北
黑龙江
河南
湖北
湖南
海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L-S
辽宁
内蒙古
宁波
宁夏
青岛
青海
山西
上海
山东
深圳
四川
陕西
T-Z
天津
厦门
西藏
新疆
云南
浙江
  • 首页
  • 慧退税
  • 技术支持
  • 产品服务
    增值产品
    优享退税免费 出口退税专业版申报系统 代理退税 智能化出口退税工场 会员服务 职业生涯从此改变 小图退税 大中型企业退税解决方案 集团公司版 多客户申报管理解决方案
    退税服务
    下载中心 申报系统、增值产品下载 税率查询全新 更方便 更准确 更丰富 慧税助手免费 全面支持离线版申报系统
  • 慧税学苑
  • 政策资讯
  • 首页
  • 解决方案
    慧退税
    会员服务
  • 慧税学苑
  • 下载中心
  • 政策资讯
  • 技术支持
  • 关于我们
登录 注册
用户中心
我的企业
我的订单
我的产品
我的设置
退出
当前位置 首页  > 最新动态 > 财税干货
分享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来料加工与进料加工出口退税有利于企业税负一致
来源:中国税务报 作者:王卓 朱冬梅 吕艳
2021-08-13 1549

应适时推进制度创新,对来料加工实施与进料加工相同的出口退税管理,以积极应对疫情带来的冲击,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再升级。

  来料加工是加工贸易的重要形式之一,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我国工业基础薄弱,主要从事“三来一补”贸易,其中以来料加工为主,对促进国际经贸交流、推动国内产业升级和技术升级、稳定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工业技术发展,进料加工和一般贸易得到逐步发展。从海关数据来看,来料加工在我国对外贸易中依然占据着重要地位。

  2018年~2020年,来料加工贸易方式年均进出口总值11136.77亿元,其中2020年虽然受疫情影响有所下降,但进出口总值依然接近1万亿元。随着我国制造业快速发展和税制改革推进,笔者认为,应适时推进制度创新,对来料加工实施与进料加工相同的出口退税管理,以积极应对疫情带来的冲击,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再升级。

  现行来料加工出口退税政策分析

  根据我国现行《出口货物劳务增值税和消费税管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2年第24号),对来料加工复出口货物实施免税管理,对用于生产来料加工出口货物所采购的国内原材料、零部件以及劳务等取得的进项税额不能抵扣(注: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用于免税项目的进项税额不得抵扣)。这有可能造成以下影响:

  进料加工企业与来料加工企业税负不公平。现行政策规定,生产企业进料加工贸易业务参与出口退税计算。两种贸易方式下,基本流程相仿,即加工进口料件进口时给予保税,企业根据加工贸易合同开展生产,期间需要从国内采购加工产品所必须的部分料件完成产品加工并复出口。目前出口退税管理中对进料加工贸易方式的出口业务中的国内采购料件予以退税,而来料加工对国内采购部分不予退税,造成两种贸易方式下的税负差异,国内采购比例越大差异越明显。

  不利于税制规范统一。来料加工制成品出口时除了包含国内采购料件、提供加工劳务外,还可能包含交通运输、安装、装饰、测试、试验、化验等劳务,营改增后,这些原征收营业税的劳务均已纳入增值税征收范围,能够取得增值税进项发票,但目前对来料加工国内采料件和劳务不予退税,已成为进出口环节相对滞后的一环。

  影响企业经营决策。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有的来料加工企业为了获得出口退税,改变生产经营策略,不惜舍近求远,从国外采购部分料件,将本可以通过来料加工开展的业务转而以进料加工进行。甚至有企业铤而走险,直接伪报贸易方式,将来料加工申报为进料加工,诱发海关、税务和外汇管理方面的违规风险,甚至引发案件。

  对来料加工予以出口退税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就当前来说,来料加工仍然有一定的市场份额,总量的绝对数值仍比较大。从国际市场选择来看,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被视作世界工厂,产业基础完善、产业链条完整,生产加工能力居于世界前列,各国客户对中国加工贸易订单存在刚性需求;从国内企业选择来看,来料加工方式使企业资金不会被进口料件采购大量占用,也无须考虑市场销售的风险,是很多外贸企业乐于采用的一种贸易方式。

  从来料加工企业具备的资质来看,根据海关加工贸易管理规定,加工贸易企业包括经海关注册登记的经营企业和加工企业,均应具备法人资格。企业在办理来料加工手册时,应取得商务主管部门出具的生产能力证明,手册设立和核销时均应向海关提交齐全、有效的单证材料。随着来料加工企业的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和规模不断扩大,早期的作坊式来料加工模式不复存在,更多是实施企业式、规模化生产。

  从税务部门和海关的管理能力看,对于进料加工国内采购部分予以退税的税收管理政策已经实施多年,相关的规章制度、系统建设、实际操作均已配套完善,税务部门与海关之间信息流转及时、联系配合顺畅。如果对来料加工复出口货物国内采购部分予以退税,有成熟经验可以参照,可操作性很强。

  对来料加工予以出口退税的影响估算及实施建议

  笔者认为,对来料加工实施与进料加工相同的出口退税管理,有利于两类企业税负一致和税制统一,促进企业间公平竞争,鼓励开展来料加工的外贸企业增加国内采购,从宏观层面让利于实体经济,促进我国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鉴于对来料加工复出口货物国内采购部分予以出口退税属于税制调整,涉及企业多,影响面较大,建议也可考虑根据对外贸易宏观政策的需要,优先在船舶制造、机械电子、服装纺织等鼓励出口的行业试行,或是在自贸试验区内企业先行试点,待取得良好成效后再全面推开。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税务局,大连海关)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文章及文中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感谢原作者。

相关推荐

  • 资管公司是否属于“金融机构”

    实务中,一些大中型企业会向金融机构借入资金,提供给集团内下属公司使用,并打算享受统借统还免征增值税优惠。在此过程中,资金来源成为决定其能否顺畅享受免税优惠的关键因素之一,值得企业关注。

    2022-02-21 620
  • RCEP生效对中国法律服务业开放的影响

    2021年11月2日,在RCEP签署近1年后,东盟秘书处通知,已有文莱、柬埔寨、老挝、新加坡、泰国、越南等东盟六国及中国、日本、新西兰、澳大利亚等4个非东盟成员国提交核准书,满足公约生效条件,RCEP于2022年1月1日生效。

    2022-02-21 459
  • 注意!计提折旧起始期税会规定有差异

    笔者在征管工作中发现,对于固定资产的税会差异,企业一般都比较关注计税基础、折旧年限等,往往忽视了计提折旧的起始期差异

    2022-02-18 468
  • 企业所得税12项费用扣除比例,一文捋清

    最近有很多小伙伴咨询企业所得税各项费用扣除比例的问题,尤其是几项特殊行业的扣除比例总是容易出错。为此,小编精心整理了企业所得税12项费用税前扣除比例的相关知识点,我们共同来学习一下~

    2022-02-18 533
  • 租赁会计模型变化影响企业纳税事项

    笔者结合上市公司案例,分析租赁会计模型变化对企业涉税事项的影响,为上市公司做好租赁业务税务处理提供参考。​

    2022-02-18 468
  • 如何确定佣金税前扣除限额基数?注意几个关键点

    如何确定佣金税前扣除限额基数?

    2022-02-18 1366
热门文章
1
服务贸易外汇管理政策问答(二)
2021-03-01
2
货物贸易外汇业务政策问答(一)
2021-03-01
3
出口退税新系统变化汇总
2021-05-08
4
出口退税新系统变化——外贸企业关联号编写规则
2021-04-21
5
服务贸易外汇业务政策问答(三)
2021-03-01
6
危险品进出口监管要点解析
2021-03-08
7
外贸出口企业:支付暗佣谨防税务风险“暗涌”
2021-03-04
8
一顿操作猛如虎,退税我是二百五
2021-03-30
热门视频 更多
热门文章
1
服务贸易外汇管理政策问答(二)
2021-03-01
2
货物贸易外汇业务政策问答(一)
2021-03-01
3
出口退税新系统变化汇总
2021-05-08
来料加工与进料加工出口退税有利于企业税负一致
中国税务报
2021-08-13
1549
应适时推进制度创新,对来料加工实施与进料加工相同的出口退税管理,以积极应对疫情带来的冲击,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再升级。
 

  来料加工是加工贸易的重要形式之一,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我国工业基础薄弱,主要从事“三来一补”贸易,其中以来料加工为主,对促进国际经贸交流、推动国内产业升级和技术升级、稳定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工业技术发展,进料加工和一般贸易得到逐步发展。从海关数据来看,来料加工在我国对外贸易中依然占据着重要地位。

  2018年~2020年,来料加工贸易方式年均进出口总值11136.77亿元,其中2020年虽然受疫情影响有所下降,但进出口总值依然接近1万亿元。随着我国制造业快速发展和税制改革推进,笔者认为,应适时推进制度创新,对来料加工实施与进料加工相同的出口退税管理,以积极应对疫情带来的冲击,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再升级。

  现行来料加工出口退税政策分析

  根据我国现行《出口货物劳务增值税和消费税管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2年第24号),对来料加工复出口货物实施免税管理,对用于生产来料加工出口货物所采购的国内原材料、零部件以及劳务等取得的进项税额不能抵扣(注: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用于免税项目的进项税额不得抵扣)。这有可能造成以下影响:

  进料加工企业与来料加工企业税负不公平。现行政策规定,生产企业进料加工贸易业务参与出口退税计算。两种贸易方式下,基本流程相仿,即加工进口料件进口时给予保税,企业根据加工贸易合同开展生产,期间需要从国内采购加工产品所必须的部分料件完成产品加工并复出口。目前出口退税管理中对进料加工贸易方式的出口业务中的国内采购料件予以退税,而来料加工对国内采购部分不予退税,造成两种贸易方式下的税负差异,国内采购比例越大差异越明显。

  不利于税制规范统一。来料加工制成品出口时除了包含国内采购料件、提供加工劳务外,还可能包含交通运输、安装、装饰、测试、试验、化验等劳务,营改增后,这些原征收营业税的劳务均已纳入增值税征收范围,能够取得增值税进项发票,但目前对来料加工国内采料件和劳务不予退税,已成为进出口环节相对滞后的一环。

  影响企业经营决策。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有的来料加工企业为了获得出口退税,改变生产经营策略,不惜舍近求远,从国外采购部分料件,将本可以通过来料加工开展的业务转而以进料加工进行。甚至有企业铤而走险,直接伪报贸易方式,将来料加工申报为进料加工,诱发海关、税务和外汇管理方面的违规风险,甚至引发案件。

  对来料加工予以出口退税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就当前来说,来料加工仍然有一定的市场份额,总量的绝对数值仍比较大。从国际市场选择来看,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被视作世界工厂,产业基础完善、产业链条完整,生产加工能力居于世界前列,各国客户对中国加工贸易订单存在刚性需求;从国内企业选择来看,来料加工方式使企业资金不会被进口料件采购大量占用,也无须考虑市场销售的风险,是很多外贸企业乐于采用的一种贸易方式。

  从来料加工企业具备的资质来看,根据海关加工贸易管理规定,加工贸易企业包括经海关注册登记的经营企业和加工企业,均应具备法人资格。企业在办理来料加工手册时,应取得商务主管部门出具的生产能力证明,手册设立和核销时均应向海关提交齐全、有效的单证材料。随着来料加工企业的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和规模不断扩大,早期的作坊式来料加工模式不复存在,更多是实施企业式、规模化生产。

  从税务部门和海关的管理能力看,对于进料加工国内采购部分予以退税的税收管理政策已经实施多年,相关的规章制度、系统建设、实际操作均已配套完善,税务部门与海关之间信息流转及时、联系配合顺畅。如果对来料加工复出口货物国内采购部分予以退税,有成熟经验可以参照,可操作性很强。

  对来料加工予以出口退税的影响估算及实施建议

  笔者认为,对来料加工实施与进料加工相同的出口退税管理,有利于两类企业税负一致和税制统一,促进企业间公平竞争,鼓励开展来料加工的外贸企业增加国内采购,从宏观层面让利于实体经济,促进我国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鉴于对来料加工复出口货物国内采购部分予以出口退税属于税制调整,涉及企业多,影响面较大,建议也可考虑根据对外贸易宏观政策的需要,优先在船舶制造、机械电子、服装纺织等鼓励出口的行业试行,或是在自贸试验区内企业先行试点,待取得良好成效后再全面推开。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税务局,大连海关)


热门推荐
资管公司是否属于“金融机构”
实务中,一些大中型企业会向金融机构借入资金,提供给集团内下属公司使用,并打算享受统借统还免征增值税优惠。在此过程中,资金来源成为决定其能否顺畅享受免税优惠的关键因素之一,值得企业关注。
2022-02-21 620
RCEP生效对中国法律服务业开放的影响
2021年11月2日,在RCEP签署近1年后,东盟秘书处通知,已有文莱、柬埔寨、老挝、新加坡、泰国、越南等东盟六国及中国、日本、新西兰、澳大利亚等4个非东盟成员国提交核准书,满足公约生效条件,RCEP于2022年1月1日生效。
2022-02-21 459
注意!计提折旧起始期税会规定有差异
笔者在征管工作中发现,对于固定资产的税会差异,企业一般都比较关注计税基础、折旧年限等,往往忽视了计提折旧的起始期差异
2022-02-18 468
企业所得税12项费用扣除比例,一文捋清
最近有很多小伙伴咨询企业所得税各项费用扣除比例的问题,尤其是几项特殊行业的扣除比例总是容易出错。为此,小编精心整理了企业所得税12项费用税前扣除比例的相关知识点,我们共同来学习一下~
2022-02-18 533
租赁会计模型变化影响企业纳税事项
笔者结合上市公司案例,分析租赁会计模型变化对企业涉税事项的影响,为上市公司做好租赁业务税务处理提供参考。​
2022-02-18 468
如何确定佣金税前扣除限额基数?注意几个关键点
如何确定佣金税前扣除限额基数?
2022-02-18 1366
© 2002-2025 Taxrefund.com.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