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政策取向从“积极”到“更加积极”,意味着财政政策既延续“积极”的总基调,体现政策稳定性和连续性,又强调“更加积极”,要求政策工具更多、力度更大、协调性更强。
财政政策取向从“积极”到“更加积极”,意味着财政政策既延续“积极”的总基调,体现政策稳定性和连续性,又强调“更加积极”,要求政策工具更多、力度更大、协调性更强。
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对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2025年经济工作时提出,财政政策和财税改革的重点和着力点是“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统筹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增加地方自主财力”,并加强与货币政策、经济政策和非经济性政策等的协调配合,以更好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
体现在“三个提高”
财政政策是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政策工具。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2025年我国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政策取向从“积极”到“更加积极”,意味着财政政策既延续“积极”的总基调,体现政策稳定性和连续性,又强调“更加积极”,要求政策工具更多、力度更大、协调性更强。这一部署旨在更好地应对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为实现全年目标任务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发挥以下方面作用:一是扩大需求,通过增加财政支出规模来扩大社会总需求,对冲外部不确定性。二是稳定预期,通过提高财政赤字率,发挥好财政的超常规逆周期调节作用。三是化解风险,包括房地产和金融领域在内的重点领域风险,更好地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
2025年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体现在“三个提高”。一是提高财政赤字率。提高财政赤字率是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基本表现。长期以来,我国财政赤字率控制在3%以内,2025年提高赤字率,传递出中央通过超常规逆周期调节来稳经济、稳预期的决心和政策意图。二是扩大国债发行规模。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扩大投向领域和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同时,增加中央政府发行的超长期特别国债规模,以优化中央与地方债务结构,支持地方化解债务风险。三是提高财政支出增速。通过提高财政赤字率和扩大国债发行规模,为增加财政支出、增加政府重要领域投资创造条件。同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更加注重惠民生、促消费、增后劲,兜牢基层“三保”底线,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财政支持。
理顺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
统筹推进财税体制改革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5年统筹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改革的核心在于进一步理顺和平衡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同时充分发挥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保障国家战略稳步落地,并兼顾各地实际发展需求,提升国家治理体系的整体效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制度基础和财力保障。
妥善处理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关系,推动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科学化、规范化,笔者认为主要应关注以下几方面。
推动事权上收,在中央层面集中统一谋划更多事权和支出责任,从而减轻地方政府的支出责任和负担,减少地方政府在政策执行中的分歧,避免资源浪费,提高财政支出效率,提升治理措施的系统性与公平性。
提高中央财政支出比例,可以确保国家重大战略领域的持续投入,调整优化财力分配格局,促进国家整体发展的均衡性与可持续性。
明确中央和地方事权边界,在强化中央统筹的同时,充分尊重地方政府执行自主权,给予地方政府因地制宜的调整空间,既保证中央政策的统一性,又提升地方政策执行的灵活性。
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优化转移支付结构,清理规范专项转移支付,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提高转移支付效率,建立促进高质量发展转移支付激励约束机制。
完善跨区域协调机制,将其作为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通过跨区域的统一规划和资源调配,有效解决不同区域间的利益博弈问题,提升项目执行效率。
健全地方税体系
增加地方自主财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提出,增加地方自主财力。其关键在于拓展地方税源,健全地方税体系。自全面推开营改增后,由于取消了作为地方主要税收来源的营业税,使得地方缺乏主体税种。当前,地方税收主要依靠中央与地方“五五分享”的国内增值税,“六四分享”的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契税、资源税、印花税等地方税种收入占比较低,造成地方财政压力较大。拓展地方税源,健全地方税体系,能够为地方财政提供更广泛和持续的收入来源,进一步增强地方财政的稳定性和自给能力,从而推动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
当前,增加地方自主财力、拓展地方税源的改革措施,主要涉及推进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稳步下划地方,优化共享税分享比例,研究把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合并为地方附加税等。其中,消费税改革将直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缓解地方收支平衡压力;可以提升税收透明度,减少偷逃税问题,提高税收征管效率;鼓励地方政府更大力度促消费,进而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有助于扩大地方税收管理权限,激发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统筹考虑税收征管能力等因素,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应分品目、分步骤推进。
(作者系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院长、教授)
本次修订主要涉及8张表单,其中取消2张表单、修订6张表单。此外,对《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填报表单》和其余15张关联表单中关于表间关系的填报说明进行同步调整。具体变化有哪些?一起来看↓
前段时间,财政部、税务总局、中央宣传部发布《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税收政策的公告》(财政部 税务总局 中央宣传部公告2024年第20号,以下简称20号公告),对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给予过渡期税收优惠政策,以进一步支持转制文化…
财政政策取向从“积极”到“更加积极”,意味着财政政策既延续“积极”的总基调,体现政策稳定性和连续性,又强调“更加积极”,要求政策工具更多、力度更大、协调性更强。
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对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2025年经济工作时提出,财政政策和财税改革的重点和着力点是“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统筹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增加地方自主财力”,并加强与货币政策、经济政策和非经济性政策等的协调配合,以更好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
体现在“三个提高”
财政政策是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政策工具。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2025年我国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政策取向从“积极”到“更加积极”,意味着财政政策既延续“积极”的总基调,体现政策稳定性和连续性,又强调“更加积极”,要求政策工具更多、力度更大、协调性更强。这一部署旨在更好地应对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为实现全年目标任务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发挥以下方面作用:一是扩大需求,通过增加财政支出规模来扩大社会总需求,对冲外部不确定性。二是稳定预期,通过提高财政赤字率,发挥好财政的超常规逆周期调节作用。三是化解风险,包括房地产和金融领域在内的重点领域风险,更好地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
2025年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体现在“三个提高”。一是提高财政赤字率。提高财政赤字率是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基本表现。长期以来,我国财政赤字率控制在3%以内,2025年提高赤字率,传递出中央通过超常规逆周期调节来稳经济、稳预期的决心和政策意图。二是扩大国债发行规模。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扩大投向领域和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同时,增加中央政府发行的超长期特别国债规模,以优化中央与地方债务结构,支持地方化解债务风险。三是提高财政支出增速。通过提高财政赤字率和扩大国债发行规模,为增加财政支出、增加政府重要领域投资创造条件。同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更加注重惠民生、促消费、增后劲,兜牢基层“三保”底线,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财政支持。
理顺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
统筹推进财税体制改革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5年统筹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改革的核心在于进一步理顺和平衡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同时充分发挥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保障国家战略稳步落地,并兼顾各地实际发展需求,提升国家治理体系的整体效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制度基础和财力保障。
妥善处理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关系,推动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科学化、规范化,笔者认为主要应关注以下几方面。
推动事权上收,在中央层面集中统一谋划更多事权和支出责任,从而减轻地方政府的支出责任和负担,减少地方政府在政策执行中的分歧,避免资源浪费,提高财政支出效率,提升治理措施的系统性与公平性。
提高中央财政支出比例,可以确保国家重大战略领域的持续投入,调整优化财力分配格局,促进国家整体发展的均衡性与可持续性。
明确中央和地方事权边界,在强化中央统筹的同时,充分尊重地方政府执行自主权,给予地方政府因地制宜的调整空间,既保证中央政策的统一性,又提升地方政策执行的灵活性。
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优化转移支付结构,清理规范专项转移支付,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提高转移支付效率,建立促进高质量发展转移支付激励约束机制。
完善跨区域协调机制,将其作为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通过跨区域的统一规划和资源调配,有效解决不同区域间的利益博弈问题,提升项目执行效率。
健全地方税体系
增加地方自主财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提出,增加地方自主财力。其关键在于拓展地方税源,健全地方税体系。自全面推开营改增后,由于取消了作为地方主要税收来源的营业税,使得地方缺乏主体税种。当前,地方税收主要依靠中央与地方“五五分享”的国内增值税,“六四分享”的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契税、资源税、印花税等地方税种收入占比较低,造成地方财政压力较大。拓展地方税源,健全地方税体系,能够为地方财政提供更广泛和持续的收入来源,进一步增强地方财政的稳定性和自给能力,从而推动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
当前,增加地方自主财力、拓展地方税源的改革措施,主要涉及推进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稳步下划地方,优化共享税分享比例,研究把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合并为地方附加税等。其中,消费税改革将直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缓解地方收支平衡压力;可以提升税收透明度,减少偷逃税问题,提高税收征管效率;鼓励地方政府更大力度促消费,进而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有助于扩大地方税收管理权限,激发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统筹考虑税收征管能力等因素,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应分品目、分步骤推进。
(作者系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