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双十一”,首次将国家以旧换新政策补贴与平台优惠叠加,带动家电类产品热销。财税政策通过推动消费“齿轮”,带动生产“齿轮”,力求供需动态平衡和良性循环,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今年“双十一”,首次将国家以旧换新政策补贴与平台优惠叠加,带动家电类产品热销。财税政策通过推动消费“齿轮”,带动生产“齿轮”,力求供需动态平衡和良性循环,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今年“双十一”与往年相比,时间跨度大,可谓“史上周期最长”,多家电商平台的成交额、订单量及下单用户数均实现增长。透过“双十一”这个观察我国消费市场的重要窗口可以看到,近期财税政策切实发挥了促进消费的作用,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处于快速升级阶段,消费增长有望继续拉动经济回升向好。
从以旧换新看财税政策效应
今年“双十一”一个突出看点是,国家补贴首次叠加平台优惠。数据显示,截至10月30日,全网累计销售额已达到8450亿元,其中家用电器以1324亿元的销售额高居榜首,占据15.7%的市场份额。这显示出,随着一系列宏观调控举措出台落地,政策效应逐渐显现,消费市场持续回暖。
消费品以旧换新的效应正在显现。一是以旧换新有助于从整体上降低全社会的能耗和碳排放水平。近年来,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催生了很多智能环保的新产品,有力推动了消费的绿色升级。二是有效提振消费信心,特别是满足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心理学认为,人们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往往对未来产生预防性的悲观预期,放在经济学领域,预期转弱将不利于经济增长。国家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消费补贴等财税政策,让老百姓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三是创造了更多对新产品的需求,进而增强消费活力。在日常消费中,旧产品更新换代是不可避免的,较大的优惠和补贴力度如同“催化剂”,可以弥补消费者提前以旧换新可能产生的额外成本。四是倒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随着财税政策效应逐渐显现,消费者对于更好、更优、更有性价比产品的需求将越来越大,推动企业生产更高质量的产品,满足消费者对高质量产品的需求,最终形成良性的生产消费循环。
总之,财税政策通过推动消费“齿轮”,进而带动生产“齿轮”,有利于构建稳定持久的经济运行机制,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从低价策略变化看消费结构升级
不再一味“卷低价”,是今年“双十一”的重要看点。笔者认为,这反映出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处于变化之中,消费者在购买产品和服务时更注重价格与质量的平衡,消费需求趋向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
多个数据显示,今年“双十一”,健康消费需求持续攀升,优秀本土品牌备受青睐。而电子商务、直播带货、IP联名等新商业模式,也促使消费热点层出不穷、商品流通不断加快、产品与服务类型更加多样、线上线下融合趋势进一步增强。
消费结构变化的背后,隐含深层次的经济原因:一是国民经济加速向数字化、绿色化方向转变,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仅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还加快企业供应链管理变革;二是人均收入水平提高推动消费结构升级,消费者越来越多追求质量过硬、价格实惠、更具性价比的商品与服务;三是国家重视健康、环保、高科技等新兴产业的发展,通过出台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严格新能源汽车税收优惠政策标准等相关支持政策,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实现消费结构升级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良性互动、螺旋上升。
从活动周期拉长看消费长效机制
“双十一”无疑制造了短暂的消费高峰,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远超平时的促销力度,提前捕捉了消费者较长时间的需求。
但是,笔者认为,基于短期刺激的消费增长并不能成为消费持续繁荣的根本动能。消费与需求紧密联系,产品与服务供给应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应聚焦消费需求的动态变化。数据显示,今年“双十一”,消费者在购物决策上花费的时间同比增加约25%,呈现出消费理性、精打细算的特点。这主要由于活动周期拉长,相应增加了购物决策时间,让消费者更充分地审视自身需求和产品价值。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2023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2.5%,成为经济增长第一拉动力。今年是“消费促进年”,前三个季度,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5.36万亿元,同比增长3.3%,消费市场总体保持平稳发展态势。今后,需持续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以更加有效地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笔者认为,应将“促消费”与“惠民生”相结合,多方面着手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
一方面,用好财税等支持政策,不断释放消费潜力。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意味着消费者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更好的生活保障,以及更多的优质产品与服务供给。为此,一是应进一步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9月出台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提出“促进劳动报酬合理增长”。因此,财税政策应持续发力,如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落实好专项附加扣除政策,通过减轻中低收入群体的税收负担,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其中,设立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专项附加扣除并提高扣除标准,以更好地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稳定和优化人口结构,进而促进消费市场可持续发展。二是应进一步消除居民消费后顾之忧。为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资金需求,居民储蓄意愿增强。为此,应强化制度性保障,如在住房、教育、医疗等领域提供补贴或予以减免,特别是完善“五险一金”等社会保障体系、将个人所得税与民生相关的专项扣除落到实处,消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三是应优化产品与服务供给。加强市场监管,净化市场环境,坚决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保障消费者权益。
另一方面,财税政策应与市场需求同频共振。在需求端结合消费热点,适时发放补贴;在供给端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减轻企业在产品研发、市场推广、模式创新等方面的成本压力,形成高质量供给,推进消费“齿轮”和生产“齿轮”衔接转动,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和良性循环。
此外,应进一步完善税收服务管理。持续开展税收宣传,帮助企业理解和运用税收政策;提升以数治税水平,实现精准税收监管,营造公平公正税收营商环境。利用税收大数据,为上下游、产业链提供精准先导数据,助力企业和消费需求之间高效互配。
(作者:白彦锋系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教授,潘琪系中央财经大学ESG研究所研究助理)
近日,税务总局发布《2019年以来系列税费支持政策即问即答汇编》(以下简称《汇编》),对2019年1月—2024年7月税务总局对外发布的税费支持政策问题答复进行了全面梳理,收录现行有效答复口径294个,方便广大纳税人缴费人和基层税务部门快速检索和准确掌握有关政策的执行…
未来应该如何为AI应用于税务部门、企业和个人纳税人制定相应规则?应该采用哪些措施来降低数据使用风险、建立社会对AI的信任?分析美国、丹麦等国的研究可以看出,各国对AI给税务管理带来积极变化持乐观态度,对目前在税务管理中使用人工智能的监管问题及道德困境也十分关…
今年“双十一”,首次将国家以旧换新政策补贴与平台优惠叠加,带动家电类产品热销。财税政策通过推动消费“齿轮”,带动生产“齿轮”,力求供需动态平衡和良性循环,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今年“双十一”与往年相比,时间跨度大,可谓“史上周期最长”,多家电商平台的成交额、订单量及下单用户数均实现增长。透过“双十一”这个观察我国消费市场的重要窗口可以看到,近期财税政策切实发挥了促进消费的作用,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处于快速升级阶段,消费增长有望继续拉动经济回升向好。
从以旧换新看财税政策效应
今年“双十一”一个突出看点是,国家补贴首次叠加平台优惠。数据显示,截至10月30日,全网累计销售额已达到8450亿元,其中家用电器以1324亿元的销售额高居榜首,占据15.7%的市场份额。这显示出,随着一系列宏观调控举措出台落地,政策效应逐渐显现,消费市场持续回暖。
消费品以旧换新的效应正在显现。一是以旧换新有助于从整体上降低全社会的能耗和碳排放水平。近年来,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催生了很多智能环保的新产品,有力推动了消费的绿色升级。二是有效提振消费信心,特别是满足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心理学认为,人们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往往对未来产生预防性的悲观预期,放在经济学领域,预期转弱将不利于经济增长。国家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消费补贴等财税政策,让老百姓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三是创造了更多对新产品的需求,进而增强消费活力。在日常消费中,旧产品更新换代是不可避免的,较大的优惠和补贴力度如同“催化剂”,可以弥补消费者提前以旧换新可能产生的额外成本。四是倒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随着财税政策效应逐渐显现,消费者对于更好、更优、更有性价比产品的需求将越来越大,推动企业生产更高质量的产品,满足消费者对高质量产品的需求,最终形成良性的生产消费循环。
总之,财税政策通过推动消费“齿轮”,进而带动生产“齿轮”,有利于构建稳定持久的经济运行机制,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从低价策略变化看消费结构升级
不再一味“卷低价”,是今年“双十一”的重要看点。笔者认为,这反映出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处于变化之中,消费者在购买产品和服务时更注重价格与质量的平衡,消费需求趋向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
多个数据显示,今年“双十一”,健康消费需求持续攀升,优秀本土品牌备受青睐。而电子商务、直播带货、IP联名等新商业模式,也促使消费热点层出不穷、商品流通不断加快、产品与服务类型更加多样、线上线下融合趋势进一步增强。
消费结构变化的背后,隐含深层次的经济原因:一是国民经济加速向数字化、绿色化方向转变,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仅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还加快企业供应链管理变革;二是人均收入水平提高推动消费结构升级,消费者越来越多追求质量过硬、价格实惠、更具性价比的商品与服务;三是国家重视健康、环保、高科技等新兴产业的发展,通过出台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严格新能源汽车税收优惠政策标准等相关支持政策,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实现消费结构升级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良性互动、螺旋上升。
从活动周期拉长看消费长效机制
“双十一”无疑制造了短暂的消费高峰,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远超平时的促销力度,提前捕捉了消费者较长时间的需求。
但是,笔者认为,基于短期刺激的消费增长并不能成为消费持续繁荣的根本动能。消费与需求紧密联系,产品与服务供给应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应聚焦消费需求的动态变化。数据显示,今年“双十一”,消费者在购物决策上花费的时间同比增加约25%,呈现出消费理性、精打细算的特点。这主要由于活动周期拉长,相应增加了购物决策时间,让消费者更充分地审视自身需求和产品价值。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2023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2.5%,成为经济增长第一拉动力。今年是“消费促进年”,前三个季度,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5.36万亿元,同比增长3.3%,消费市场总体保持平稳发展态势。今后,需持续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以更加有效地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笔者认为,应将“促消费”与“惠民生”相结合,多方面着手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
一方面,用好财税等支持政策,不断释放消费潜力。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意味着消费者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更好的生活保障,以及更多的优质产品与服务供给。为此,一是应进一步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9月出台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提出“促进劳动报酬合理增长”。因此,财税政策应持续发力,如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落实好专项附加扣除政策,通过减轻中低收入群体的税收负担,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其中,设立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专项附加扣除并提高扣除标准,以更好地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稳定和优化人口结构,进而促进消费市场可持续发展。二是应进一步消除居民消费后顾之忧。为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资金需求,居民储蓄意愿增强。为此,应强化制度性保障,如在住房、教育、医疗等领域提供补贴或予以减免,特别是完善“五险一金”等社会保障体系、将个人所得税与民生相关的专项扣除落到实处,消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三是应优化产品与服务供给。加强市场监管,净化市场环境,坚决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保障消费者权益。
另一方面,财税政策应与市场需求同频共振。在需求端结合消费热点,适时发放补贴;在供给端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减轻企业在产品研发、市场推广、模式创新等方面的成本压力,形成高质量供给,推进消费“齿轮”和生产“齿轮”衔接转动,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和良性循环。
此外,应进一步完善税收服务管理。持续开展税收宣传,帮助企业理解和运用税收政策;提升以数治税水平,实现精准税收监管,营造公平公正税收营商环境。利用税收大数据,为上下游、产业链提供精准先导数据,助力企业和消费需求之间高效互配。
(作者:白彦锋系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教授,潘琪系中央财经大学ESG研究所研究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