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世界经济持续低迷,中国经济恢复好转但内生动力仍然不强,外贸作为稳增长的重要动力和中国开放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运行态势受到各方关注。
今年以来,世界经济持续低迷,中国经济恢复好转但内生动力仍然不强,外贸作为稳增长的重要动力和中国开放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运行态势受到各方关注。海关总署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中国进出口总值23.55万亿元,同比增长0.4%。其中,7月份中国进出口3.46万亿元,同比下降8.3%。
如何看待单月出口数据的持续下滑?在这背后,全球产业链的加速重构是否给中国外贸发展带来了较为明显的冲击?着眼未来,中国外贸发展前景如何,能否在各方的合力下进一步释放优势与韧性?聚焦业界高度关注的热点议题,国际商报特约业内专家学者,透过外贸发展成绩单,共议中国外贸形与势、得与失。
专家圆桌
霍建国 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副会长
赵广彬 普华永道中国资深经济学家
刘 英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院务兼合作研究部主任、研究员
(排名不分先后)
1.7月份中国进出口3.46万亿元,处于历史同期较高水平,与2019年同期相比增长25.7%,比2020-2022年同期均值高4.5%。与此同时也要注意到,7月份进出口同比下降8.3%。您认为哪些因素导致了外贸数据的下滑?
赵广彬:全球经济增速下滑和货物贸易下降,尤其是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增速放缓、需求下降是中国与相关国家贸易增幅放缓或下滑的主要原因。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中国与多数发达经济体的贸易呈现负增长。
但从长远来看,中国个别月份的进出口下降不足为惧,只要全年贸易与全球贸易增速基本保持一致即可。过去几年,中国外贸在逆势中保持了稳定增长。根据世贸组织的数据,中国货物贸易占全球的比重已从2018年的12.7%上升到2022年的14.4%。不过,由于中国占全球货物贸易比重已经很高,未来继续增长的空间较小,增速可能较慢,尤其是与发达经济体的贸易。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日益突出,不同国家和区域陆续推出应对气候变化的法规,中国出口企业面临的不只是气候相关信息披露的合规要求,还可能面临运营成本改变的挑战。比如,欧盟近期出台了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将与欧盟现行的、适用于欧盟境内设施及特定生产活动而制定的碳排放机制(ETS)并行运作。CBAM目前覆盖的六类商品包括水泥、电力、化肥、钢铁、铝以及氢类化工品,未来可能会扩展到更多被ETS覆盖的行业和产品品类。我们建议面向欧洲市场的中国出口企业在2026年前的过渡阶段积极应对。一是及早开展碳盘查并核算相关产品的碳足迹。二是建立数字化的碳排放数据管理体系,为未来碳排放数据的核验提供便利。三是加快制定低碳转型的战略和路线图,尽可能降低企业和产品层面的碳排放,减少CBAM给企业成本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建议中国政府积极增加绿电供应,稳步提升绿电消费比例。
霍建国:今年中国外贸总体面临增长压力,背后有欧美经济增长困难、需求不足、订单减少的因素,有贸易保护主义上升的干扰,也有美国企图脱钩断链的破坏性影响。加之受到金融市场、外汇市场波动的冲击和影响,中国外贸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从近两个月的中国外贸表现看,一方面出口受到国际经贸形势复杂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有去年同期基数较高的因素。值得警惕的是,在华外企的进出口处于收缩态势,这一现象我们应高度重视,外资企业进出口目前仍占中国外贸总值的30%,权重较高,其增速如不能转正,会拖累中国全年的贸易增长。
刘 英:导致近几个月来中国出口负增长的原因有四个:一是外需疲弱,美联储陡峭加息带来利率抬升,抑制了以消费为主的美欧等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长。二是内需不足,国内经济复苏不及预期,带来的进口增量不多,出口有限。三是量价齐跌,相对出口数量的下降,出口价格降幅更大,这也与美联储加息带来的物价收缩有关。四是高库存叠加美欧去风险化,如美国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采取近岸化、友岸化举措,企图让部分产业链搬回美国,使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
2.尽管一些数据不尽如人意,但当前中国外贸也有不少亮点,如前7个月汽车、船舶、电工器材出口同比分别增长118.5%、23.8%、21.9%;一般贸易进出口15.41万亿元,同比增长2.1%;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计进出口8.06万亿元,同比增长7.4%等。您认为当前中国外贸具备哪些发展优势与韧性?
霍建国:中国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基础和韧性还是很强的。40多年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证明,发展开放型经济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外贸、外资、海外投资和“一带一路”建设均实现了长足发展。从外贸来看,当前中国出口的“新三样”继续保持高增长,占出口份额60%以上的民营企业也保持了正增长,这坚定了我们稳出口的信心和决心。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汽车出口是近年来的一大亮点,特别是新能源汽车出口保持了连年的高增长,在外贸整体承压的情况下令人欣慰,说明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制造能力和水平均实现了大幅提高,已形成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这也从侧面折射出中国的出口结构正在发生可喜的变化,体现了中国外贸发展的新优势。
当前形势下,中国仍然要坚持高水平开放,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努力构建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关系,不断拓展外向型经济发展空间,中国外贸企业面临的微观环境将会得到改善,从而进一步调动企业出口的积极性。
赵广彬:中国外贸当前面临的困难应该是短期的,全球经济和贸易复苏之时,中国经济和外贸亦将恢复。这是因为,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制造规模和优势难以被替代。
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全球加速融合,制造业规模连续13年稳居全球第一,连续六年稳居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国,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制造中心。中国工业增加值从2002年的约4万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超40万亿元,坚实的工业基础是中国未来外贸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底气。
除了制造业规模可观,技术附加值较高的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也保持了较快发展,工业产品的附加值不断提高。以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手机、汽车、液晶平板显示为例,上述四种产品2012年的出口金额分别为1853亿美元、810亿美元、210亿美元、363亿美元;经过10年的积淀,这些产品的出口额大幅增长,尤其是手机(9500亿元人民币)和汽车(4000多亿元人民币)增长最为迅速。
刘 英:中国外贸可以在六个方面发挥优势和韧性:一是需要针对新需求、利用新优势提供新产品,比如进一步释放中国在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优势,加大出口力度。二是利用欧美去库存的周期加大出口的力度。三是拓展更多出口市场。共建“一带一路”十年来,中国与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的文件,中国可以拓展更多出口目的地。四是充分利用RCEP落地生效的契机,放大协议生效的红利,加大相关零关税产品的出口力度,加强对原产地证明等贸易便利化举措的使用。五是在出口信贷、出口保险、出口退税等方面给予民企更大的支持,让占领半壁江山的民企发挥更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六是充分利用进博会、广交会等交易平台扩大出口。
3.您认为当前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是否给中国外贸发展带来较为明显的冲击?如是,我们应该怎样尽量减少这种负面影响?
赵广彬:从数据层面分析,所谓的产业链重构今年才在中国的贸易数据上表现出来,其中,美国最为明显,今年前7个月中美贸易额同比下降9.6%。但是,鉴于2021年、2022年中美贸易均创下新高,产业链重构的影响还要看今年全年两国贸易的数据。
总体而言,产业链重构对于任何国家而言都非易事。第一,产业链的形成非一朝一夕之功。相应地,产业链重构执行起来同样比较复杂,美欧国家并非“铁板一块”。第二,一国在重构产业链的过程中要考虑成本以及供应链的稳定性,把持续深化开放、拥有巨大市场、制造优势明显的中国排除在产业链之外,把物美价优的中国商品从产业链中剔除,对个别国家及企业来说是一项严峻的挑战,将削弱其竞争力。第三,中国从中央到地方均十分重视对产业链的布局。我们已经意识到要保持中国商品的全球竞争力必须维护产业链的完整、安全,重视薄弱环节,从而提升产业链的全球竞争力。当中国商品的全球竞争力日益向整个产业链延伸时,个别国家执行所谓的产业链重构将变得更加困难。
中国在提升产业链全球竞争力的过程中应继续重视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并提出了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紧迫要求。从企业端来看,企业可以使用全要素生产率来衡量其劳动力和资本的效率。有研究发现,中国出口制造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高于非出口制造企业。着眼未来,企业应未雨绸缪、多措并举进一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霍建国:全球产业链确实出现了调整的迹象,区域内的布局正在提速,美国鼓吹的“近岸外包”和“友岸外包”也确有增加,加之美国不断煽动脱钩断链,对此我们应高度重视,主动应对。
中国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的基本措施应是:积极稳住跨国公司的在华投资。这是因为大部分产业链供应链都掌控在跨国公司手中,稳住跨国公司的在华投资就能基本保证产业链的稳定。为此,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打造良好营商环境的重要性,为包括跨国公司在内的经营主体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近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这些文件关系到中国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关系到我们能否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一定要落实到位。
刘 英: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给中国外贸发展带来了一些冲击。美欧加速去风险化,尤其是美国加速产业链供应链的近岸化和友岸化,对中国外贸造成了冲击。
中国要做好四方面工作来降低上述负面影响:一要加强智能制造,加强自主创新,提升自身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重要地位。二要加快提质升级,加速巩固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关键地位,特别是要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开放、高效。三要积极加入CPTPP和DEPA,对接规则、规制、管理、标准,加快制度型对外开放。四要旗帜鲜明地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推动世贸组织改革,助力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体系。
4.今年以来,国务院印发《关于在有条件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试点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的若干措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的意见》,商务部加大对外贸企业参加各类境外展会的支持,海关总署推出16条优化营商环境新举措。您认为上述政策措施将如何推动中国外贸进一步创新发展、释放潜力?接下来中国外贸将呈现怎样的走势?
霍建国:国务院印发的文件要求有条件的自贸区港率先对接国际高标准开放体系,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并对具体的对标领域提出了明确的意见,这对推动中国高水平开放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文件则对当前中国外贸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可以说,稳规模、优结构是当前中国外贸面临的两大艰巨任务。文件在稳规模方面提出了诸多举措,只有稳定出口市场份额特别是稳住传统市场的出口份额,才能够保证外贸的稳定增长;优结构的一个重要发力点是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既要维持传统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又要注重不断地开发向价值链上游攀升的新产品,逐步实现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升级。
当前形势下,各方应认真贯彻落实上述文件的具体要求。此外,加大对外贸企业的支持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特别是对于面临实际困难和问题的中小企业,更要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政策。在今年外贸发展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才是稳定外贸、实现经济平稳发展的关键。
赵广彬:做好稳外贸工作要更加重视发挥民营企业的力量。近年来民营外贸企业增长迅速,为中国外贸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2022年中国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59.8万家,增长5.6%。其中,民营企业51万家,增长7%;进出口21.4万亿元,增长12.9%,占进出口总值的50.9%,提升2.3个百分点。同期,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13.82万亿元,国有企业进出口6.77万亿元,分别占进出口总值的32.9%和16.1%。2022年民营企业进出口对中国外贸增长贡献率达80.8%。同期,民营企业对东盟、欧盟、美国的进出口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增速分别为27.6%、12.6%、10.6%,合计占民营企业进出口总值的43.9%;民营企业对其他金砖国家、拉丁美洲、中亚五国进出口也分别增长了22.1%、14.5%和55.1%。
但与此同时,一些民营企业发展信心仍显不足。各方应为民营企业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与条件,以问题为导向解决民营企业的关切,充分调动其发展的积极性。民营经济彻底复苏,中国外贸中流砥柱将更加坚实,全球竞争力也将进一步增强。
刘 英:我认为在外贸下行压力加大的当下,国家、部委及地方等多个层面主动作为有助于推动外贸创新发展、释放潜力,假以时日中国外贸有止跌回升乃至平稳增长的可能性。中国外贸的前景最终并不取决于外力,而在于中国制造业的强大实力,世界对于中国产品的进口是大势所趋。所以,伴随中国经济的复苏,外贸也会呈现出前低后高的发展态势。
着眼未来,伴随着中国积极与世界规则、规制、管理、标准对接,加速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强制度型对外开放,在遍布全国21个自贸试验区以及海南自由贸易港的赋能下,叠加粤港澳大湾区加速建设、共建“一带一路”深入推进等利好,中国外贸一定会走在更高起点、更高质量、更高发展水平的光明大道上。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4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
今年以来,世界经济持续低迷,中国经济恢复好转但内生动力仍然不强,外贸作为稳增长的重要动力和中国开放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运行态势受到各方关注。海关总署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中国进出口总值23.55万亿元,同比增长0.4%。其中,7月份中国进出口3.46万亿元,同比下降8.3%。
如何看待单月出口数据的持续下滑?在这背后,全球产业链的加速重构是否给中国外贸发展带来了较为明显的冲击?着眼未来,中国外贸发展前景如何,能否在各方的合力下进一步释放优势与韧性?聚焦业界高度关注的热点议题,国际商报特约业内专家学者,透过外贸发展成绩单,共议中国外贸形与势、得与失。
专家圆桌
霍建国 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副会长
赵广彬 普华永道中国资深经济学家
刘 英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院务兼合作研究部主任、研究员
(排名不分先后)
1.7月份中国进出口3.46万亿元,处于历史同期较高水平,与2019年同期相比增长25.7%,比2020-2022年同期均值高4.5%。与此同时也要注意到,7月份进出口同比下降8.3%。您认为哪些因素导致了外贸数据的下滑?
赵广彬:全球经济增速下滑和货物贸易下降,尤其是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增速放缓、需求下降是中国与相关国家贸易增幅放缓或下滑的主要原因。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中国与多数发达经济体的贸易呈现负增长。
但从长远来看,中国个别月份的进出口下降不足为惧,只要全年贸易与全球贸易增速基本保持一致即可。过去几年,中国外贸在逆势中保持了稳定增长。根据世贸组织的数据,中国货物贸易占全球的比重已从2018年的12.7%上升到2022年的14.4%。不过,由于中国占全球货物贸易比重已经很高,未来继续增长的空间较小,增速可能较慢,尤其是与发达经济体的贸易。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日益突出,不同国家和区域陆续推出应对气候变化的法规,中国出口企业面临的不只是气候相关信息披露的合规要求,还可能面临运营成本改变的挑战。比如,欧盟近期出台了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将与欧盟现行的、适用于欧盟境内设施及特定生产活动而制定的碳排放机制(ETS)并行运作。CBAM目前覆盖的六类商品包括水泥、电力、化肥、钢铁、铝以及氢类化工品,未来可能会扩展到更多被ETS覆盖的行业和产品品类。我们建议面向欧洲市场的中国出口企业在2026年前的过渡阶段积极应对。一是及早开展碳盘查并核算相关产品的碳足迹。二是建立数字化的碳排放数据管理体系,为未来碳排放数据的核验提供便利。三是加快制定低碳转型的战略和路线图,尽可能降低企业和产品层面的碳排放,减少CBAM给企业成本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建议中国政府积极增加绿电供应,稳步提升绿电消费比例。
霍建国:今年中国外贸总体面临增长压力,背后有欧美经济增长困难、需求不足、订单减少的因素,有贸易保护主义上升的干扰,也有美国企图脱钩断链的破坏性影响。加之受到金融市场、外汇市场波动的冲击和影响,中国外贸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从近两个月的中国外贸表现看,一方面出口受到国际经贸形势复杂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有去年同期基数较高的因素。值得警惕的是,在华外企的进出口处于收缩态势,这一现象我们应高度重视,外资企业进出口目前仍占中国外贸总值的30%,权重较高,其增速如不能转正,会拖累中国全年的贸易增长。
刘 英:导致近几个月来中国出口负增长的原因有四个:一是外需疲弱,美联储陡峭加息带来利率抬升,抑制了以消费为主的美欧等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长。二是内需不足,国内经济复苏不及预期,带来的进口增量不多,出口有限。三是量价齐跌,相对出口数量的下降,出口价格降幅更大,这也与美联储加息带来的物价收缩有关。四是高库存叠加美欧去风险化,如美国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采取近岸化、友岸化举措,企图让部分产业链搬回美国,使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
2.尽管一些数据不尽如人意,但当前中国外贸也有不少亮点,如前7个月汽车、船舶、电工器材出口同比分别增长118.5%、23.8%、21.9%;一般贸易进出口15.41万亿元,同比增长2.1%;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计进出口8.06万亿元,同比增长7.4%等。您认为当前中国外贸具备哪些发展优势与韧性?
霍建国:中国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基础和韧性还是很强的。40多年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证明,发展开放型经济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外贸、外资、海外投资和“一带一路”建设均实现了长足发展。从外贸来看,当前中国出口的“新三样”继续保持高增长,占出口份额60%以上的民营企业也保持了正增长,这坚定了我们稳出口的信心和决心。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汽车出口是近年来的一大亮点,特别是新能源汽车出口保持了连年的高增长,在外贸整体承压的情况下令人欣慰,说明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制造能力和水平均实现了大幅提高,已形成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这也从侧面折射出中国的出口结构正在发生可喜的变化,体现了中国外贸发展的新优势。
当前形势下,中国仍然要坚持高水平开放,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努力构建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关系,不断拓展外向型经济发展空间,中国外贸企业面临的微观环境将会得到改善,从而进一步调动企业出口的积极性。
赵广彬:中国外贸当前面临的困难应该是短期的,全球经济和贸易复苏之时,中国经济和外贸亦将恢复。这是因为,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制造规模和优势难以被替代。
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全球加速融合,制造业规模连续13年稳居全球第一,连续六年稳居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国,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制造中心。中国工业增加值从2002年的约4万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超40万亿元,坚实的工业基础是中国未来外贸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底气。
除了制造业规模可观,技术附加值较高的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也保持了较快发展,工业产品的附加值不断提高。以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手机、汽车、液晶平板显示为例,上述四种产品2012年的出口金额分别为1853亿美元、810亿美元、210亿美元、363亿美元;经过10年的积淀,这些产品的出口额大幅增长,尤其是手机(9500亿元人民币)和汽车(4000多亿元人民币)增长最为迅速。
刘 英:中国外贸可以在六个方面发挥优势和韧性:一是需要针对新需求、利用新优势提供新产品,比如进一步释放中国在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优势,加大出口力度。二是利用欧美去库存的周期加大出口的力度。三是拓展更多出口市场。共建“一带一路”十年来,中国与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的文件,中国可以拓展更多出口目的地。四是充分利用RCEP落地生效的契机,放大协议生效的红利,加大相关零关税产品的出口力度,加强对原产地证明等贸易便利化举措的使用。五是在出口信贷、出口保险、出口退税等方面给予民企更大的支持,让占领半壁江山的民企发挥更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六是充分利用进博会、广交会等交易平台扩大出口。
3.您认为当前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是否给中国外贸发展带来较为明显的冲击?如是,我们应该怎样尽量减少这种负面影响?
赵广彬:从数据层面分析,所谓的产业链重构今年才在中国的贸易数据上表现出来,其中,美国最为明显,今年前7个月中美贸易额同比下降9.6%。但是,鉴于2021年、2022年中美贸易均创下新高,产业链重构的影响还要看今年全年两国贸易的数据。
总体而言,产业链重构对于任何国家而言都非易事。第一,产业链的形成非一朝一夕之功。相应地,产业链重构执行起来同样比较复杂,美欧国家并非“铁板一块”。第二,一国在重构产业链的过程中要考虑成本以及供应链的稳定性,把持续深化开放、拥有巨大市场、制造优势明显的中国排除在产业链之外,把物美价优的中国商品从产业链中剔除,对个别国家及企业来说是一项严峻的挑战,将削弱其竞争力。第三,中国从中央到地方均十分重视对产业链的布局。我们已经意识到要保持中国商品的全球竞争力必须维护产业链的完整、安全,重视薄弱环节,从而提升产业链的全球竞争力。当中国商品的全球竞争力日益向整个产业链延伸时,个别国家执行所谓的产业链重构将变得更加困难。
中国在提升产业链全球竞争力的过程中应继续重视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并提出了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紧迫要求。从企业端来看,企业可以使用全要素生产率来衡量其劳动力和资本的效率。有研究发现,中国出口制造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高于非出口制造企业。着眼未来,企业应未雨绸缪、多措并举进一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霍建国:全球产业链确实出现了调整的迹象,区域内的布局正在提速,美国鼓吹的“近岸外包”和“友岸外包”也确有增加,加之美国不断煽动脱钩断链,对此我们应高度重视,主动应对。
中国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的基本措施应是:积极稳住跨国公司的在华投资。这是因为大部分产业链供应链都掌控在跨国公司手中,稳住跨国公司的在华投资就能基本保证产业链的稳定。为此,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打造良好营商环境的重要性,为包括跨国公司在内的经营主体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近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这些文件关系到中国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关系到我们能否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一定要落实到位。
刘 英: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给中国外贸发展带来了一些冲击。美欧加速去风险化,尤其是美国加速产业链供应链的近岸化和友岸化,对中国外贸造成了冲击。
中国要做好四方面工作来降低上述负面影响:一要加强智能制造,加强自主创新,提升自身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重要地位。二要加快提质升级,加速巩固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关键地位,特别是要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开放、高效。三要积极加入CPTPP和DEPA,对接规则、规制、管理、标准,加快制度型对外开放。四要旗帜鲜明地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推动世贸组织改革,助力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体系。
4.今年以来,国务院印发《关于在有条件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试点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的若干措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的意见》,商务部加大对外贸企业参加各类境外展会的支持,海关总署推出16条优化营商环境新举措。您认为上述政策措施将如何推动中国外贸进一步创新发展、释放潜力?接下来中国外贸将呈现怎样的走势?
霍建国:国务院印发的文件要求有条件的自贸区港率先对接国际高标准开放体系,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并对具体的对标领域提出了明确的意见,这对推动中国高水平开放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文件则对当前中国外贸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可以说,稳规模、优结构是当前中国外贸面临的两大艰巨任务。文件在稳规模方面提出了诸多举措,只有稳定出口市场份额特别是稳住传统市场的出口份额,才能够保证外贸的稳定增长;优结构的一个重要发力点是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既要维持传统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又要注重不断地开发向价值链上游攀升的新产品,逐步实现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升级。
当前形势下,各方应认真贯彻落实上述文件的具体要求。此外,加大对外贸企业的支持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特别是对于面临实际困难和问题的中小企业,更要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政策。在今年外贸发展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才是稳定外贸、实现经济平稳发展的关键。
赵广彬:做好稳外贸工作要更加重视发挥民营企业的力量。近年来民营外贸企业增长迅速,为中国外贸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2022年中国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59.8万家,增长5.6%。其中,民营企业51万家,增长7%;进出口21.4万亿元,增长12.9%,占进出口总值的50.9%,提升2.3个百分点。同期,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13.82万亿元,国有企业进出口6.77万亿元,分别占进出口总值的32.9%和16.1%。2022年民营企业进出口对中国外贸增长贡献率达80.8%。同期,民营企业对东盟、欧盟、美国的进出口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增速分别为27.6%、12.6%、10.6%,合计占民营企业进出口总值的43.9%;民营企业对其他金砖国家、拉丁美洲、中亚五国进出口也分别增长了22.1%、14.5%和55.1%。
但与此同时,一些民营企业发展信心仍显不足。各方应为民营企业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与条件,以问题为导向解决民营企业的关切,充分调动其发展的积极性。民营经济彻底复苏,中国外贸中流砥柱将更加坚实,全球竞争力也将进一步增强。
刘 英:我认为在外贸下行压力加大的当下,国家、部委及地方等多个层面主动作为有助于推动外贸创新发展、释放潜力,假以时日中国外贸有止跌回升乃至平稳增长的可能性。中国外贸的前景最终并不取决于外力,而在于中国制造业的强大实力,世界对于中国产品的进口是大势所趋。所以,伴随中国经济的复苏,外贸也会呈现出前低后高的发展态势。
着眼未来,伴随着中国积极与世界规则、规制、管理、标准对接,加速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强制度型对外开放,在遍布全国21个自贸试验区以及海南自由贸易港的赋能下,叠加粤港澳大湾区加速建设、共建“一带一路”深入推进等利好,中国外贸一定会走在更高起点、更高质量、更高发展水平的光明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