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指出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延续、优化、完善并落实好减税降费政策。
7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指出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延续、优化、完善并落实好减税降费政策。对此,几位财税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应围绕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塑造创新友好型税制体系、推出促进消费增长的政策“组合拳”等建议。
财税专家表示,我国经济具有巨大的发展韧性和潜力,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应用好政策空间,找准发力方向。
“不能低估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潜力。”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李旭红说,上半年我国5.5%的经济增速是含金量比较高的速度,这个含金量就是高质量。她分析道,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有利条件有许多。中国拥有完整的产业体系和配套的生产服务体系,这是应对外部冲击,保持竞争力和韧性的重要基础。中国制造业规模为全球第一,未来的升级换代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中国拥有广阔的内需市场和消费潜力,这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7.2%,随着消费结构升级、消费环境改善,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以及对高品质供给需求的扩大,消费回升和投资恢复的动力将进一步提升。中国拥有强劲的创新能力和改革开放动力,这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今年以来,高技术产业投资、基础设施民间投资、制造业民间投资等增速快于整体投资增速,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等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新增长点。近期主要国际组织上调了全球经济增长预期,反映出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恢复作出了积极贡献。
专家认为,实现含金量高的经济增长,税收支持政策的作用功不可没。李旭红说,在创新驱动、发展方式转变上,通过税收优惠或减免,激励企业投资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等领域,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加快培育壮大新动能,推动绿色转型和经济增长的协同发展;在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上,利用减免关税、减少进出口环节税收等方式,鼓励高技术和高附加值贸易,推动贸易多元化发展。
李旭红特别强调,从近期延续和优化的多项税收优惠政策看,政策的精准性和协调性在不断增强。如《关于优化预缴申报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有关事项的公告》规定,符合条件的企业可在每年7月申报期申报享受上半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这一政策通过新增政策享受时点,既减轻企业经营负担,又帮助企业更及时地享受优惠,加快转型升级。又如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延长至2027年底,有助于提升消费意愿,扩大有效需求;如《支持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税收优惠政策指引》,在稳就业的同时提升居民消费能力。
眼下,中国经济进入今年下半场,来到经济恢复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期。专家强调,要全面、辩证地看待中国经济,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延续、优化、完善并落实好减税降费政策。
“决不能对当前5.5%的增长速度盲目乐观,要冷静地研究进一步提振经济的应对之策。”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朱青认为,上半年5.5%的经济增速,跟去年同期相比确实大有进步。目前的经济增长是去年底疫情防控措施调整后的恢复性增长,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结构性、体制性的,并不能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调整而自然消失。从供给侧看是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从需求侧看是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而造成的总体消费需求不足,这些问题都不是短期内能解决的。
上半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小幅上涨,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下降。专家分析说,这背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需求不足导致价格难以上涨。专家认为,应打好财政货币政策“组合拳”,合力扩内需,着力稳增长。
朱青说,前一个时期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手段是减税降费,发力点放在供给侧,目标锁定为企业。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中央政治局会议进一步强调要积极扩大国内需求,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因此,“当前积极财政政策的发力点应转向扩大需求。”朱青提出具体建议,“应通过向低收入群体如低保家庭,采用购物券等形式,发放临时性补贴,以增强其消费能力,这样既体现党和国家的社会政策,也有利于扩大国内需求。中央财政可以考虑通过发行特别国债的方式筹集这笔资金,并通过专项转移支付的形式让地方财政能够落实补贴的发放。”他强调,“向特定人群发放临时性补贴,相当于扩大消费的启动资金,在财政支出乘数的作用下更大规模地扩大消费需求,同时也可以改善低收入群体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他们对经济发展的信心。”从扩大消费需求的角度看,朱青提出,中长期的税收改革任务应当是通过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矫正我国的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制度一道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商学院副院长蒋震说,延续、优化、完善并落实好减税降费政策,需要在总结前期政策效果的基础上,把一些好的政策及时转化成制度,从根本上激发市场活力,并将短期拉动经济恢复向好的目标和中长期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目标相结合。他强调,对减税降费政策进行完善和优化,要立足于激发经营主体活力、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角度进行。为此,他建议,将优惠政策享受对象从单一点拓展到产业链,从而有利于不断优化区域税收分配机制,促进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有效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应运用税收政策,助力统筹基础研究、原始创新与应用研究、成果转化等不同时期的风险和收益的平滑。把握科技创新的内在规律,以此深化增值税等基础性制度改革,塑造创新友好型税制体系。构建更具包容性的税收监管机制,为创新驱动提供试错、容错、纠错的监管环境。他还提出,应将扩大消费总量和优化消费结构相结合,完善促进消费增长的税收政策体系。
专家提醒,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同时,还要关注到财政的可持续发展。李旭红介绍,在这方面,一些有助于增强税收稳定性的国际经验值得借鉴。比如,近期有利于增加各国税收收入的“双支柱”方案取得重大进展,中国应持续跟踪最新动向并适时开展相关改革。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4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
7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指出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延续、优化、完善并落实好减税降费政策。对此,几位财税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应围绕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塑造创新友好型税制体系、推出促进消费增长的政策“组合拳”等建议。
财税专家表示,我国经济具有巨大的发展韧性和潜力,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应用好政策空间,找准发力方向。
“不能低估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潜力。”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李旭红说,上半年我国5.5%的经济增速是含金量比较高的速度,这个含金量就是高质量。她分析道,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有利条件有许多。中国拥有完整的产业体系和配套的生产服务体系,这是应对外部冲击,保持竞争力和韧性的重要基础。中国制造业规模为全球第一,未来的升级换代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中国拥有广阔的内需市场和消费潜力,这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7.2%,随着消费结构升级、消费环境改善,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以及对高品质供给需求的扩大,消费回升和投资恢复的动力将进一步提升。中国拥有强劲的创新能力和改革开放动力,这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今年以来,高技术产业投资、基础设施民间投资、制造业民间投资等增速快于整体投资增速,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等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新增长点。近期主要国际组织上调了全球经济增长预期,反映出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恢复作出了积极贡献。
专家认为,实现含金量高的经济增长,税收支持政策的作用功不可没。李旭红说,在创新驱动、发展方式转变上,通过税收优惠或减免,激励企业投资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等领域,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加快培育壮大新动能,推动绿色转型和经济增长的协同发展;在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上,利用减免关税、减少进出口环节税收等方式,鼓励高技术和高附加值贸易,推动贸易多元化发展。
李旭红特别强调,从近期延续和优化的多项税收优惠政策看,政策的精准性和协调性在不断增强。如《关于优化预缴申报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有关事项的公告》规定,符合条件的企业可在每年7月申报期申报享受上半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这一政策通过新增政策享受时点,既减轻企业经营负担,又帮助企业更及时地享受优惠,加快转型升级。又如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延长至2027年底,有助于提升消费意愿,扩大有效需求;如《支持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税收优惠政策指引》,在稳就业的同时提升居民消费能力。
眼下,中国经济进入今年下半场,来到经济恢复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期。专家强调,要全面、辩证地看待中国经济,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延续、优化、完善并落实好减税降费政策。
“决不能对当前5.5%的增长速度盲目乐观,要冷静地研究进一步提振经济的应对之策。”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朱青认为,上半年5.5%的经济增速,跟去年同期相比确实大有进步。目前的经济增长是去年底疫情防控措施调整后的恢复性增长,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结构性、体制性的,并不能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调整而自然消失。从供给侧看是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从需求侧看是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而造成的总体消费需求不足,这些问题都不是短期内能解决的。
上半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小幅上涨,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下降。专家分析说,这背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需求不足导致价格难以上涨。专家认为,应打好财政货币政策“组合拳”,合力扩内需,着力稳增长。
朱青说,前一个时期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手段是减税降费,发力点放在供给侧,目标锁定为企业。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中央政治局会议进一步强调要积极扩大国内需求,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因此,“当前积极财政政策的发力点应转向扩大需求。”朱青提出具体建议,“应通过向低收入群体如低保家庭,采用购物券等形式,发放临时性补贴,以增强其消费能力,这样既体现党和国家的社会政策,也有利于扩大国内需求。中央财政可以考虑通过发行特别国债的方式筹集这笔资金,并通过专项转移支付的形式让地方财政能够落实补贴的发放。”他强调,“向特定人群发放临时性补贴,相当于扩大消费的启动资金,在财政支出乘数的作用下更大规模地扩大消费需求,同时也可以改善低收入群体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他们对经济发展的信心。”从扩大消费需求的角度看,朱青提出,中长期的税收改革任务应当是通过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矫正我国的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制度一道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商学院副院长蒋震说,延续、优化、完善并落实好减税降费政策,需要在总结前期政策效果的基础上,把一些好的政策及时转化成制度,从根本上激发市场活力,并将短期拉动经济恢复向好的目标和中长期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目标相结合。他强调,对减税降费政策进行完善和优化,要立足于激发经营主体活力、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角度进行。为此,他建议,将优惠政策享受对象从单一点拓展到产业链,从而有利于不断优化区域税收分配机制,促进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有效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应运用税收政策,助力统筹基础研究、原始创新与应用研究、成果转化等不同时期的风险和收益的平滑。把握科技创新的内在规律,以此深化增值税等基础性制度改革,塑造创新友好型税制体系。构建更具包容性的税收监管机制,为创新驱动提供试错、容错、纠错的监管环境。他还提出,应将扩大消费总量和优化消费结构相结合,完善促进消费增长的税收政策体系。
专家提醒,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同时,还要关注到财政的可持续发展。李旭红介绍,在这方面,一些有助于增强税收稳定性的国际经验值得借鉴。比如,近期有利于增加各国税收收入的“双支柱”方案取得重大进展,中国应持续跟踪最新动向并适时开展相关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