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多重不利因素影响,我国纺织服装外贸行业积极发挥稳定强韧的供应链产业链优势,出口稳中向好,2021年更是创出3 227亿美元的历史新高。
纺织产业关乎国计民生,是我国传统优势支柱型产业,也是我国产业链最完整、国际竞争力最强的行业之一。“入世”20年来,我国纺织服装行业规模不断扩大,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涌现出一批龙头企业、“隐形冠军”和外贸基地,形成了大量中小企业参与的生态圈,成为我国纺织服装外贸发展的稳定器。新冠肺炎疫情(以下简称“疫情”)暴发以来,面对多重不利因素影响,我国纺织服装外贸行业积极发挥稳定强韧的供应链产业链优势,出口稳中向好,2021年更是创出3 227亿美元的历史新高。
2021年,全球经济在多轮疫情冲击下艰难复苏,在低基数效应、多国经济刺激政策、疫情限制措施减弱、消费需求反弹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全球纺织服装业迎来了向疫情前回归的曙光;同时,面临疫情反复、经济增长放缓、通货膨胀严重、供应链瓶颈、逆全球化、地缘政治等诸多挑战,复苏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全球纺织服装供应链格局面临调整重塑。在国际贸易环境错综复杂的当下,于2022年1月1日正式生效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无疑是自由贸易的强心剂和区域合作的及时雨,将释放众多国际贸易和投资政策红利,为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国际化发展和全球纺织服装供应链的巩固与整合带来重大利好。
全球纺织服装贸易复苏极不均衡
全球纺织服装贸易规模下滑 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受疫情影响,2020年,全球纺织服装出口额为7 770.8亿美元,同比减少2.9%。其中,纺织品出口额为3 281.1亿美元,同比增长7.4%,主要为口罩等防疫物资出口猛增拉动;服装出口额为4 489.6亿美元,同比下降9.2%。
复苏不平衡加剧 全球主要市场中,除美国需求强劲外,其他国家步伐不一。2021年,美国服装、鞋类和相关服务消费支出为4 845.7亿美元,同比增长28.5%,比2019年增长16.8%,规模和增速均创史上新高。欧盟复苏滞后,消费仅恢复到疫情前九成左右。日本服装消费继续低迷,全年纺织服装零售额为8.6万亿日元,同比下降0.3%,比2019年更是大幅下降21.6%。英国、加拿大等市场消费支出也仅恢复到疫情前九成左右。
中国供应链地位突出 2020年,中国占全球纺织品出口比重从2019年的39.2%上升到2020年的47%;中国占全球服装出口比重从2019年的30.7%上升到2020年的31.5%。占主要市场份额企稳回升。2021年,中国占美国、欧盟、日本纺织品进口市场份额分别为37.7%、40.2%和58.3%,比疫情前的2019年分别变化-1.6、+5.6和+5.5个百分点;占美国、欧盟、日本服装进口市场份额分别为27.8%、40.2%和58.3%,比疫情前的2019年分别变化-2.9、+1.7和+0.3个百分点。
后疫情时代,国际供应链格局面临重构
疫情持续、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加剧、全球范围供应链受阻等因素,加速了全球纺织服装贸易格局的重构趋势。
采购基地更加分散 据麦肯锡公司《2021年服装采购趋势报告》,45%的国际采购商计划将拥有国际布局的供应商数量增加至25%。拥有国际布局的供应商可以让品牌商和零售商平衡某些国家或地区的生产风险,以建立“B 计划”生产基地,有助于实现一季双/多国采购战略。未来一段时期,国际服装采购模式将会形成“中国+越南+众多亚洲低成本生产国”格局。享有人口红利和贸易优惠安排的低成本国家将成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新采购基地。包括中国在内的现有采购基地须向高端消费品和高增值生产活动转型,在较长时期内,亚洲仍将是强劲的时装产品制造基地。
供应链趋于近岸化及区域化 由于成本上升、贸易摩擦等因素,采购活动不断从中国转入亚洲其他国家(包括越南、孟加拉国、柬埔寨及缅甸)。鉴于快时尚及个性化产品在电商驱动下兴起,近岸采购及供应链区域化的重要性将进一步提高,以满足消费者对更短供货期的需求。中国是全球增长最快的服装消费市场,在中国采购意味着可以更贴近当地消费者需求,并将产品快速推向市场。
原材料和中间产品供应成为核心竞争力 对关键原材料、部件及中间投入消耗品将更多采取双地或多地采购模式。虽然从中国转出的趋势仍将持续,但有赖于中国的完整产业链和综合优势,中国仍将保持一定份额。在采购转移的过程中,中国作为亚洲服装出口国的原材料和中间产品供应商,将扮演愈发重要的角色。
供应链数字化转型加速 由于实时了解生产和发货状态变得越来越重要,68%的品牌商计划增加与数字化程度较高且投资于半自动化、人工智能和工业 4.0的供应商合作,还计划增加能够提供小批量交货服务的供应商数量,以满足季节性快速反应、快时尚胶囊、“试单—补单”采购模式的要求。
产业链整合和多国布局趋势明显 47%的公司计划将其供应商数量减少,利用规模效应,建立一套数量更少、规模更大、更成熟、更值得信赖的供应商体系。超过50%的采购商计划增加多国布局的一体化产业链供应商数量,这有利于缩短产品开发周期、避免交付延迟、确保原材料供应。
RCEP区域在世界纺织服装供需中起关键作用
后疫情时代,全球纺织服装供需格局都发生着深刻变化。RCEP区域无疑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纺织服装制造中心,同时也拥有全球增长潜力最大、不断崛起的庞大消费市场。
从供给端看,RCEP成员国是全球重要的纺织原料、纺织服装制造和研发设计中心,在全球供应链中占据核心地位。2021年,15个RCEP成员国的纺织品出口额达1 878亿美元,占全球纺织品出口总额的39%;服装出口额达2 088亿美元,占全球服装出口总额的29.6%。中国和越南为全球第一大和第二大服装出口国,中国、越南和韩国分别为全球第一大、第六大和第八大纺织品出口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羊毛生产国,合计产量占全球的1/3。中国和澳大利亚也产出大量棉花等重要纺织原料。
从需求端看,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是全球重要的传统纺织服装进口市场,中国超大规模的消费市场促使进口需求不断增长,东盟作为迅猛发展的服装制造基地,其纺织中间产品的进口规模也极为庞大。2020年,15个RCEP成员国的纺织品进口额达718.4亿美元,占全球纺织品进口总额的12.3%;服装进口额为613.9亿美元,占全球服装进口总额的7.2%。据麦肯锡时尚研究中心估算,近年来,亚太地区市场占全球服装和鞋类消费比重不断提升,接近一半。以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为基础,中国为增长引擎的RCEP区域大市场,在全球时尚业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RECP实施将为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带来五大机遇
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自贸区, RCEP自贸区的建成意味着占全球约1/3的经济体量将被打造成一个一体化巨型市场,带动区域内经济要素自由流动,强化成员间生产分工合作,拉动区域内消费市场扩容升级,推动区域内产业链供应链进一步整合、升级和发展。RCEP自贸区的建成为我国纺织服装企业提供了扩大区域内贸易规模、优化资源配置、整合强化供应链、提升价值链进行转型升级的绝佳机遇。
一是扩大原有自贸协定的关税减让商品范围
我国已与东盟、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分别达成了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我国对除日本外的其他RCEP成员国的大多数纺织服装出口均已经享受到关税减让的优惠。RCEP整合拓展了东盟与中国、日本、韩国等成员国间的自贸协定,通过原产地规则、削减关税、正面负面清单等多项措施,作出高水平开放承诺。RCEP实施后,部分纺织服装产品,包括我国对印度尼西出口的部分服装和床上织物、对菲律宾出口的部分化纤及织物、服装和纺织品,以及对马来西亚出口的部分棉纱、织物和化纤产品,都将可以享受到超出原有自贸协定的关税减让。
二是有利于中日纺织服装贸易的长远发展
RCEP是中日之间首个自由贸易协定,RCEP实施后,最直接和最显著的利好是我国对日本的纺织服装出口。近十几年来,受订单转移、成本竞争、关税优惠、采购战略等因素影响,我国在日本纺织服装市场份额从2010年的80%左右降到2020年的59%,减少的份额主要被东盟和孟加拉国等低成本国家所填补。2021年,我国对日本纺织服装出口额为203.9亿美元,占我国纺织服装总出口额的6.3%。RCEP生效后,日本最终将在15年内对绝大多数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实现零关税,这为中日纺织服装贸易的长期发展构建了积极和可预期的政策环境,将稳定中日企业对相互合作的长远承诺,对稳固我国在日本市场份额有极其重要的积极意义。
日本纺织品最惠国贸易加权平均关税为5.2%,服装加权平均关税为9.3%。在RCEP下,日本针对我国纺织服装产品的年均关税减让幅度为0.5%~0.8%,预计RCEP实施后第一年,我国对日本的出口服装即可少缴关税8300万~1.25亿美元,之后每年递增,直至实现零关税后,我国对日本的出口服装每年可少缴关税12.5亿美元左右。也就是说,如果一家企业对日本的服装出口额为100万美元,RCEP实施的第一年,即可享受5万元人民币左右的关税减让,在实现零关税后,出口100万美元可享受60万元人民币左右的关税减让。
三是有利于扩大我国中间产品对区域各国出口
纺织服装产业的产业链较长,包括纤维种植或制造—纺纱—织布—印染及后整理—服装制造,中间涉及大量环节。长期以来,受劳动力成本及供给、贸易优惠安排、棉花配额、采购战略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我国与东盟国家形成了既竞争又合作的供应链布局和贸易投资模式。原产地规则对于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在东盟的贸易、投资和供应链布局具有非常显著的引导作用。由于RCEP国家之间两两实施双边自贸协定的情况非常复杂,因此要判断RCEP原产地规则对我国纺织服装贸易和投资的影响,不仅要了解RCEP规则本身,也要了解其他现有相关自贸协定的规则,例如中国—韩国、东盟—日本、越南—日本自贸协定等,进行详细比对、研判,才能选取对企业最有利的规则标准,从而做出贸易和投资决策。
RCEP原产地规则中,关于纺织服装产品的规则比较宽松,尤其是对于贸易量较大、较敏感的针织和梭织服装产品,判定标准为“章改变”,且不附加任何条件,意味着如果在货物生产中使用的所有非原产材料均已在协调制度的前两位数级别上发生改变,即视为原产。而东盟—日本自贸协定中相应产品的原产地规则,则附加了一些特定条件,东盟向日本出口服装产品时,一些特定的面料必须在自贸区内生产,才可以享受免税待遇。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中国企业在东盟国家投资服装制造的同时,必须同时投资生产面料,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被视为原产于东盟而享受到日本的免关税待遇(最不发达国家如柬埔寨、缅甸等享受针对最不发达国家的特殊待遇,不受此规则限制)。而RCEP实施后,东盟国家从中国进口面料,在东盟加工成服装,产品税号经历了“章改变”,再出口到日本,都视为原产于RCEP区域内,因此均可以享受免税待遇,没有例外。
因此,RCEP实施后,原来受制于东盟—日本、越南—日本自贸协定原产地规则而不得不在东盟进行本地生产或者由于东盟无法生产而享受不到免关税待遇的产品,将能够享受到日本的免关税待遇,这将有助于东盟国家充分利用我国纱线、面料等中间产品的生产优势扩大对日本出口,从而也利好我国中间产品对东盟国家的出口,最终实现生产链上的资源最佳配置。
四是有利于实现区域内多国布局和资源最优配置
RCEP的实施,将有助于我国和东盟这两个全球最重要的纺织服装生产中心实现生产的一体化和进一步整合,尤其是对日本的出口贸易中,无需再为了规避原产地规则方面的限制而进行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低效配置,从而更能发挥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尤其中间产品的高端制造优势,减缓全产业链转移,保持我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中心地位,从而保持和大幅提升我国纺织服装优势产业和优秀企业的全球竞争力,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推动更多有实力的中资企业“走出去”。
RCEP打造的统一透明的投资环境,将有利于增强中国纺织服装业与RECP国家的贸易投资和产业协同。RCEP降低贸易和投资壁垒,打造统一的大市场,有利于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在区域内进行资源最优配置,实现国际化布局。通过强化成员伙伴间的产业分工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推动形成更加合理并惠及域内各方的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闭环,整体提升RCEP成员国在全球纺织服装产业竞争格局中的地位。
五是RCEP区域市场潜力将为中国企业带来巨大发展机遇
2019年,15个RCEP成员国总人口达22.7亿人,是世界上涉及人口最多的自贸区,这意味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在产品设计研发、国际营销网络、品牌出海和跨境电商等方面,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将有机会发挥自身优势,充分发掘区域市场尤其是人口众多、增势迅猛的东南亚市场潜力,实现价值链的提升。近年来,我国知名服装品牌纷纷看好RCEP区域市场潜力,加快海外布局,如安踏在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开设旗舰店;Lily在泰国、新加坡等11个国家开设70家零售店;海澜之家进驻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越南、日本等国开设29家专卖店;森马深耕Lazada(来赞达)平台,在印度尼西亚、老挝开设实体店。今后,借助RCEP提供的统一区域大平台,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将逐步实现RCEP区域内大循环,完成从“RCEP制造”到“RCEP消费”再到“RCEP品牌”的高质量发展和飞跃。
(作者单位: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出口退税率文库2022A版的通知》(税总货劳函〔2022〕20号 )以及海关总署对海关商品编码的调整情况,国家税务总局编制了2022A版出口退税率文库。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2年3月23日(星期三)下午3时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请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王道树介绍增值税留抵退税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纺织产业关乎国计民生,是我国传统优势支柱型产业,也是我国产业链最完整、国际竞争力最强的行业之一。“入世”20年来,我国纺织服装行业规模不断扩大,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涌现出一批龙头企业、“隐形冠军”和外贸基地,形成了大量中小企业参与的生态圈,成为我国纺织服装外贸发展的稳定器。新冠肺炎疫情(以下简称“疫情”)暴发以来,面对多重不利因素影响,我国纺织服装外贸行业积极发挥稳定强韧的供应链产业链优势,出口稳中向好,2021年更是创出3 227亿美元的历史新高。
2021年,全球经济在多轮疫情冲击下艰难复苏,在低基数效应、多国经济刺激政策、疫情限制措施减弱、消费需求反弹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全球纺织服装业迎来了向疫情前回归的曙光;同时,面临疫情反复、经济增长放缓、通货膨胀严重、供应链瓶颈、逆全球化、地缘政治等诸多挑战,复苏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全球纺织服装供应链格局面临调整重塑。在国际贸易环境错综复杂的当下,于2022年1月1日正式生效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无疑是自由贸易的强心剂和区域合作的及时雨,将释放众多国际贸易和投资政策红利,为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国际化发展和全球纺织服装供应链的巩固与整合带来重大利好。
全球纺织服装贸易复苏极不均衡
全球纺织服装贸易规模下滑 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受疫情影响,2020年,全球纺织服装出口额为7 770.8亿美元,同比减少2.9%。其中,纺织品出口额为3 281.1亿美元,同比增长7.4%,主要为口罩等防疫物资出口猛增拉动;服装出口额为4 489.6亿美元,同比下降9.2%。
复苏不平衡加剧 全球主要市场中,除美国需求强劲外,其他国家步伐不一。2021年,美国服装、鞋类和相关服务消费支出为4 845.7亿美元,同比增长28.5%,比2019年增长16.8%,规模和增速均创史上新高。欧盟复苏滞后,消费仅恢复到疫情前九成左右。日本服装消费继续低迷,全年纺织服装零售额为8.6万亿日元,同比下降0.3%,比2019年更是大幅下降21.6%。英国、加拿大等市场消费支出也仅恢复到疫情前九成左右。
中国供应链地位突出 2020年,中国占全球纺织品出口比重从2019年的39.2%上升到2020年的47%;中国占全球服装出口比重从2019年的30.7%上升到2020年的31.5%。占主要市场份额企稳回升。2021年,中国占美国、欧盟、日本纺织品进口市场份额分别为37.7%、40.2%和58.3%,比疫情前的2019年分别变化-1.6、+5.6和+5.5个百分点;占美国、欧盟、日本服装进口市场份额分别为27.8%、40.2%和58.3%,比疫情前的2019年分别变化-2.9、+1.7和+0.3个百分点。
后疫情时代,国际供应链格局面临重构
疫情持续、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加剧、全球范围供应链受阻等因素,加速了全球纺织服装贸易格局的重构趋势。
采购基地更加分散 据麦肯锡公司《2021年服装采购趋势报告》,45%的国际采购商计划将拥有国际布局的供应商数量增加至25%。拥有国际布局的供应商可以让品牌商和零售商平衡某些国家或地区的生产风险,以建立“B 计划”生产基地,有助于实现一季双/多国采购战略。未来一段时期,国际服装采购模式将会形成“中国+越南+众多亚洲低成本生产国”格局。享有人口红利和贸易优惠安排的低成本国家将成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新采购基地。包括中国在内的现有采购基地须向高端消费品和高增值生产活动转型,在较长时期内,亚洲仍将是强劲的时装产品制造基地。
供应链趋于近岸化及区域化 由于成本上升、贸易摩擦等因素,采购活动不断从中国转入亚洲其他国家(包括越南、孟加拉国、柬埔寨及缅甸)。鉴于快时尚及个性化产品在电商驱动下兴起,近岸采购及供应链区域化的重要性将进一步提高,以满足消费者对更短供货期的需求。中国是全球增长最快的服装消费市场,在中国采购意味着可以更贴近当地消费者需求,并将产品快速推向市场。
原材料和中间产品供应成为核心竞争力 对关键原材料、部件及中间投入消耗品将更多采取双地或多地采购模式。虽然从中国转出的趋势仍将持续,但有赖于中国的完整产业链和综合优势,中国仍将保持一定份额。在采购转移的过程中,中国作为亚洲服装出口国的原材料和中间产品供应商,将扮演愈发重要的角色。
供应链数字化转型加速 由于实时了解生产和发货状态变得越来越重要,68%的品牌商计划增加与数字化程度较高且投资于半自动化、人工智能和工业 4.0的供应商合作,还计划增加能够提供小批量交货服务的供应商数量,以满足季节性快速反应、快时尚胶囊、“试单—补单”采购模式的要求。
产业链整合和多国布局趋势明显 47%的公司计划将其供应商数量减少,利用规模效应,建立一套数量更少、规模更大、更成熟、更值得信赖的供应商体系。超过50%的采购商计划增加多国布局的一体化产业链供应商数量,这有利于缩短产品开发周期、避免交付延迟、确保原材料供应。
RCEP区域在世界纺织服装供需中起关键作用
后疫情时代,全球纺织服装供需格局都发生着深刻变化。RCEP区域无疑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纺织服装制造中心,同时也拥有全球增长潜力最大、不断崛起的庞大消费市场。
从供给端看,RCEP成员国是全球重要的纺织原料、纺织服装制造和研发设计中心,在全球供应链中占据核心地位。2021年,15个RCEP成员国的纺织品出口额达1 878亿美元,占全球纺织品出口总额的39%;服装出口额达2 088亿美元,占全球服装出口总额的29.6%。中国和越南为全球第一大和第二大服装出口国,中国、越南和韩国分别为全球第一大、第六大和第八大纺织品出口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羊毛生产国,合计产量占全球的1/3。中国和澳大利亚也产出大量棉花等重要纺织原料。
从需求端看,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是全球重要的传统纺织服装进口市场,中国超大规模的消费市场促使进口需求不断增长,东盟作为迅猛发展的服装制造基地,其纺织中间产品的进口规模也极为庞大。2020年,15个RCEP成员国的纺织品进口额达718.4亿美元,占全球纺织品进口总额的12.3%;服装进口额为613.9亿美元,占全球服装进口总额的7.2%。据麦肯锡时尚研究中心估算,近年来,亚太地区市场占全球服装和鞋类消费比重不断提升,接近一半。以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为基础,中国为增长引擎的RCEP区域大市场,在全球时尚业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RECP实施将为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带来五大机遇
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自贸区, RCEP自贸区的建成意味着占全球约1/3的经济体量将被打造成一个一体化巨型市场,带动区域内经济要素自由流动,强化成员间生产分工合作,拉动区域内消费市场扩容升级,推动区域内产业链供应链进一步整合、升级和发展。RCEP自贸区的建成为我国纺织服装企业提供了扩大区域内贸易规模、优化资源配置、整合强化供应链、提升价值链进行转型升级的绝佳机遇。
一是扩大原有自贸协定的关税减让商品范围
我国已与东盟、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分别达成了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我国对除日本外的其他RCEP成员国的大多数纺织服装出口均已经享受到关税减让的优惠。RCEP整合拓展了东盟与中国、日本、韩国等成员国间的自贸协定,通过原产地规则、削减关税、正面负面清单等多项措施,作出高水平开放承诺。RCEP实施后,部分纺织服装产品,包括我国对印度尼西出口的部分服装和床上织物、对菲律宾出口的部分化纤及织物、服装和纺织品,以及对马来西亚出口的部分棉纱、织物和化纤产品,都将可以享受到超出原有自贸协定的关税减让。
二是有利于中日纺织服装贸易的长远发展
RCEP是中日之间首个自由贸易协定,RCEP实施后,最直接和最显著的利好是我国对日本的纺织服装出口。近十几年来,受订单转移、成本竞争、关税优惠、采购战略等因素影响,我国在日本纺织服装市场份额从2010年的80%左右降到2020年的59%,减少的份额主要被东盟和孟加拉国等低成本国家所填补。2021年,我国对日本纺织服装出口额为203.9亿美元,占我国纺织服装总出口额的6.3%。RCEP生效后,日本最终将在15年内对绝大多数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实现零关税,这为中日纺织服装贸易的长期发展构建了积极和可预期的政策环境,将稳定中日企业对相互合作的长远承诺,对稳固我国在日本市场份额有极其重要的积极意义。
日本纺织品最惠国贸易加权平均关税为5.2%,服装加权平均关税为9.3%。在RCEP下,日本针对我国纺织服装产品的年均关税减让幅度为0.5%~0.8%,预计RCEP实施后第一年,我国对日本的出口服装即可少缴关税8300万~1.25亿美元,之后每年递增,直至实现零关税后,我国对日本的出口服装每年可少缴关税12.5亿美元左右。也就是说,如果一家企业对日本的服装出口额为100万美元,RCEP实施的第一年,即可享受5万元人民币左右的关税减让,在实现零关税后,出口100万美元可享受60万元人民币左右的关税减让。
三是有利于扩大我国中间产品对区域各国出口
纺织服装产业的产业链较长,包括纤维种植或制造—纺纱—织布—印染及后整理—服装制造,中间涉及大量环节。长期以来,受劳动力成本及供给、贸易优惠安排、棉花配额、采购战略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我国与东盟国家形成了既竞争又合作的供应链布局和贸易投资模式。原产地规则对于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在东盟的贸易、投资和供应链布局具有非常显著的引导作用。由于RCEP国家之间两两实施双边自贸协定的情况非常复杂,因此要判断RCEP原产地规则对我国纺织服装贸易和投资的影响,不仅要了解RCEP规则本身,也要了解其他现有相关自贸协定的规则,例如中国—韩国、东盟—日本、越南—日本自贸协定等,进行详细比对、研判,才能选取对企业最有利的规则标准,从而做出贸易和投资决策。
RCEP原产地规则中,关于纺织服装产品的规则比较宽松,尤其是对于贸易量较大、较敏感的针织和梭织服装产品,判定标准为“章改变”,且不附加任何条件,意味着如果在货物生产中使用的所有非原产材料均已在协调制度的前两位数级别上发生改变,即视为原产。而东盟—日本自贸协定中相应产品的原产地规则,则附加了一些特定条件,东盟向日本出口服装产品时,一些特定的面料必须在自贸区内生产,才可以享受免税待遇。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中国企业在东盟国家投资服装制造的同时,必须同时投资生产面料,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被视为原产于东盟而享受到日本的免关税待遇(最不发达国家如柬埔寨、缅甸等享受针对最不发达国家的特殊待遇,不受此规则限制)。而RCEP实施后,东盟国家从中国进口面料,在东盟加工成服装,产品税号经历了“章改变”,再出口到日本,都视为原产于RCEP区域内,因此均可以享受免税待遇,没有例外。
因此,RCEP实施后,原来受制于东盟—日本、越南—日本自贸协定原产地规则而不得不在东盟进行本地生产或者由于东盟无法生产而享受不到免关税待遇的产品,将能够享受到日本的免关税待遇,这将有助于东盟国家充分利用我国纱线、面料等中间产品的生产优势扩大对日本出口,从而也利好我国中间产品对东盟国家的出口,最终实现生产链上的资源最佳配置。
四是有利于实现区域内多国布局和资源最优配置
RCEP的实施,将有助于我国和东盟这两个全球最重要的纺织服装生产中心实现生产的一体化和进一步整合,尤其是对日本的出口贸易中,无需再为了规避原产地规则方面的限制而进行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低效配置,从而更能发挥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尤其中间产品的高端制造优势,减缓全产业链转移,保持我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中心地位,从而保持和大幅提升我国纺织服装优势产业和优秀企业的全球竞争力,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推动更多有实力的中资企业“走出去”。
RCEP打造的统一透明的投资环境,将有利于增强中国纺织服装业与RECP国家的贸易投资和产业协同。RCEP降低贸易和投资壁垒,打造统一的大市场,有利于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在区域内进行资源最优配置,实现国际化布局。通过强化成员伙伴间的产业分工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推动形成更加合理并惠及域内各方的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闭环,整体提升RCEP成员国在全球纺织服装产业竞争格局中的地位。
五是RCEP区域市场潜力将为中国企业带来巨大发展机遇
2019年,15个RCEP成员国总人口达22.7亿人,是世界上涉及人口最多的自贸区,这意味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在产品设计研发、国际营销网络、品牌出海和跨境电商等方面,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将有机会发挥自身优势,充分发掘区域市场尤其是人口众多、增势迅猛的东南亚市场潜力,实现价值链的提升。近年来,我国知名服装品牌纷纷看好RCEP区域市场潜力,加快海外布局,如安踏在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开设旗舰店;Lily在泰国、新加坡等11个国家开设70家零售店;海澜之家进驻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越南、日本等国开设29家专卖店;森马深耕Lazada(来赞达)平台,在印度尼西亚、老挝开设实体店。今后,借助RCEP提供的统一区域大平台,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将逐步实现RCEP区域内大循环,完成从“RCEP制造”到“RCEP消费”再到“RCEP品牌”的高质量发展和飞跃。
(作者单位: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