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在实现贸易与投资并重,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并重,实体经济与金融开放并重,经济开放与参与全球治理并重。
日前,全球化智库的《新发展格局下的中国国际经贸合作与前瞻》(下称《报告》)指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崛起速度之快前所未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新陈代谢和激烈竞争前所未有;全球治理体系与国际形势变化的不适应、不对称前所未有。在经贸领域的对外合作,中国正在实现贸易与投资并重,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并重,实体经济与金融开放并重,经济开放与参与全球治理并重。
吸收外资达新高度,对外投资逆势增长
近年,中国不断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体系。自2001年加入WTO后,签署一系列自贸协定,更是加入全球规模最大自贸协定——RCEP,不久前,还向CPTPP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递交加入申请。
《报告》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最成功的经验之一是完成吸引国际企业走进来、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
在吸引外资方面,2020年1月1日,中国《外商投资法》开始实施,标志着中国迈入制度型开放的新阶段,对扩大对外开放和开展国际投资合作具有里程碑式意义。同时,持续推进实施高水平的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以实施负面清单制度为核心推进投资自由,在多领域放宽外资准入限制。修订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限制措施从最初的190条压缩至2020年全国版33条、自贸试验区版30条、自由贸易港版27条。连续两年修订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20年版总条目较上年版增加127条。
2020年,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量大幅下降35%的形势下,中国吸收外资进程创新高,实现引资总量、增长幅度、全球占比的“三提升”。同时,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也实现逆势增长,达1537.1亿美元,同比增长12.3%,首次位居全球第一。中国设立的对外直接投资企业雇佣外方员工达218.8万人,占比超员工总数的六成。
“中国对外投资不仅带动了中国经济,也使得投资所在国家(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受益,对世界经济的贡献日益凸显。”《报告》称。
在货物贸易领域,2009年,中国货物出口额首次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出口国;2013年,中国成为世界货物贸易进出口额第一大国。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贸易规模和国际市场份额双双创下历史新高。
现代经济是服务的经济,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逐渐提升。在服务贸易领域,目前中国服务进出口规模居全球第二,服务贸易正在成为推动外贸增长的重要力量。
多年来,中国打造了多个高水平对外开放与合作的平台和高地。例如,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打造广交会、服贸会、进博会和消博会四大对外开放合作平台;建立自贸试验区、海南自贸港、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示区、国家级经开区等开放高地。《报告》称:“中国开放的版图渐次展开,为国际经贸合作提供了多层次宽领域的广泛空间。”
跨国公司在华实现双赢
40多年来,先后有100多万家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经营。《报告》指出,在快速成长的中国市场,它们抓住历史性机遇,充分享受中国改革开放的红利。
在营收和利润方面,中国市场营收占据跨国公司全球重要份额,并提供了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的投资收益率。例如,仅2021年第二季度,苹果公司营收达895.84亿美元。而苹果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尤为亮眼,这800多亿美元的营收之中,有177.28亿美元的收入是来自中国市场。必和必拓集团在华营收占其全球营收的比例达到一半以上,高通公司在华营收占比更是高达65%,通用汽车公司占比达42%。
据美国商务部统计显示,自2000年美国企业在华投资收益率首次超过其全球投资收益率以来,差距不断拉大。2014年,在华投资收益率达到峰值16.5%,高出其全球投资收益率5.5个百分点。即使在全球经济下行,中美贸易摩擦升级的2018年,美国企业在华投资收益率仍达到11.2%,较全球投资收益率高出2.3个百分点。据欧盟商会调查显示,有40%的欧洲企业表示,在华经营的盈利水平高于其全球平均线。
除了营收和利润,跨国公司还在中国市场实现多方面战略目标。例如,在电子、汽车、机械等领域,跨国公司占据中国市场三分之一以上份额。尤其在汽车零部件市场,外资企业市场占有率达到49.25%。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使得跨国公司的经营业绩普遍受到影响。但中国市场巨大的潜力,扎实的经济基本盘,持续改善的营商环境和政策红利,加之成效显著的疫情防控,使之成为跨国公司稳定经营业绩的重要保障。特斯拉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据特斯拉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递交的年报显示,特斯拉2021年在华收入达138.44亿美元,2020年为66.62亿美元,2019年仅为29.79亿美元,连续两年增幅超100%。
《报告》指出,获益的同时,跨国公司也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实现了双赢。除弥补中国在资金、技术方面的缺口外,还体现在:一是外资高科技企业提升了中国的创新能力,助力创新型人才培养;二是引进培育全球供应链,促进中国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是将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引入中国。
全球化智库在《2020—2021年度在华跨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曾指出,跨国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参与全球治理需求的不断提升,更是在华参与传播企业社会责任理念的实践者。
数字、绿色、服贸领域有广泛国际合作前景
中国对疫情的有效控制,强化了中国作为全球供应链中心和世界经济增长主要引擎的地位。据世界银行预测,2021年中国经济增长将达到8.5%。后疫情时代,中国经济具有三个显著的驱动力——经济一体化进程、数字经济和持续的人才红利。未来,在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经济、服务贸易领域,中外有广泛的合作前景。
基于以上分析,《报告》提出中国深度参与国际经贸合作的建议:
一是进一步完善全球治理合作机制,特别是对WTO、IMF以及联合国气候变化《巴黎协定》执行机制进行改革,逐步纳入协商一致原则,将中国从全球治理体系的跟随者、受益者,逐步转变为参与者、贡献者。
二是在法治建设方面,全面实施外商投资法及配套法规,推动修订对外贸易法,推动国内相关法律法规与国际最新经贸规则对接,实现司法建设方面与时俱进,并在一定程度上引领国际经贸合作的规则制定。
三是推动全球在数字、绿色治理等新兴领域加强合作。可考虑适时推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升级为世界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四是在已发布的《海南自由贸易港跨境服务贸易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1年版)》基础上研究制定自贸试验区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在更大范围推动服务贸易自由化。
五是加强第三方市场合作。例如,支持非洲、中美洲、东南亚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实现基础设施投资和绿色转型。
六是中美经贸合作的调整和深化。国务院曾指出,中美双方均从经贸合作中明显获益。未来,中美之间应展开深入磋商和沟通,寻找双边可以共同发展且互补的领域,尤其是数字经济、绿色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仍有较大合作空间。
七是促进人文交流。人文交流与经贸合作一样,都是中外合作的重要领域,还有助于加强经贸合作和政治互信。《报告》建议,青年对全球治理的影响力正在逐渐提升,加强青年间的人文交流,可以促进中外相互理解借鉴,激发合作创新。为此,建议深入打造“国际青年领袖对话机制”,建立国际人文交流合作的重要途径。
八是发挥好外商投资国家安全审查、反垄断审查、公平竞争审查等制度作用,坚持开放和安全并重,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为高水平的国际合作保驾护航。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出口退税率文库2022A版的通知》(税总货劳函〔2022〕20号 )以及海关总署对海关商品编码的调整情况,国家税务总局编制了2022A版出口退税率文库。
为落实“十四五”期间税收优惠政策,帮助享惠主体掌握已征税进口商品相关退税规定(指已列入各项政策第一批名单的单位及列入第一批免税清单的商品),现将部分主要政策的退税时间点及注意事项整理如下:
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反复、世界经济复苏放缓背景下,中欧贸易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多领域合作彰显出活力、韧力与潜力。业界普遍认为,作为世界两大主要经济体和经济复苏的两大动能,“后疫情时代”中欧双方应继续强化经贸务实合作。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助企业焕发生机。受近期国际形势和疫情影响,不少外贸企业出现物流和资金流等困难。税务部门主动问需辅导,快速办理出口退税,解决企业燃眉之急,助力外贸企业更好发展。
日前,全球化智库的《新发展格局下的中国国际经贸合作与前瞻》(下称《报告》)指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崛起速度之快前所未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新陈代谢和激烈竞争前所未有;全球治理体系与国际形势变化的不适应、不对称前所未有。在经贸领域的对外合作,中国正在实现贸易与投资并重,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并重,实体经济与金融开放并重,经济开放与参与全球治理并重。
吸收外资达新高度,对外投资逆势增长
近年,中国不断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体系。自2001年加入WTO后,签署一系列自贸协定,更是加入全球规模最大自贸协定——RCEP,不久前,还向CPTPP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递交加入申请。
《报告》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最成功的经验之一是完成吸引国际企业走进来、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
在吸引外资方面,2020年1月1日,中国《外商投资法》开始实施,标志着中国迈入制度型开放的新阶段,对扩大对外开放和开展国际投资合作具有里程碑式意义。同时,持续推进实施高水平的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以实施负面清单制度为核心推进投资自由,在多领域放宽外资准入限制。修订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限制措施从最初的190条压缩至2020年全国版33条、自贸试验区版30条、自由贸易港版27条。连续两年修订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20年版总条目较上年版增加127条。
2020年,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量大幅下降35%的形势下,中国吸收外资进程创新高,实现引资总量、增长幅度、全球占比的“三提升”。同时,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也实现逆势增长,达1537.1亿美元,同比增长12.3%,首次位居全球第一。中国设立的对外直接投资企业雇佣外方员工达218.8万人,占比超员工总数的六成。
“中国对外投资不仅带动了中国经济,也使得投资所在国家(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受益,对世界经济的贡献日益凸显。”《报告》称。
在货物贸易领域,2009年,中国货物出口额首次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出口国;2013年,中国成为世界货物贸易进出口额第一大国。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贸易规模和国际市场份额双双创下历史新高。
现代经济是服务的经济,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逐渐提升。在服务贸易领域,目前中国服务进出口规模居全球第二,服务贸易正在成为推动外贸增长的重要力量。
多年来,中国打造了多个高水平对外开放与合作的平台和高地。例如,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打造广交会、服贸会、进博会和消博会四大对外开放合作平台;建立自贸试验区、海南自贸港、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示区、国家级经开区等开放高地。《报告》称:“中国开放的版图渐次展开,为国际经贸合作提供了多层次宽领域的广泛空间。”
跨国公司在华实现双赢
40多年来,先后有100多万家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经营。《报告》指出,在快速成长的中国市场,它们抓住历史性机遇,充分享受中国改革开放的红利。
在营收和利润方面,中国市场营收占据跨国公司全球重要份额,并提供了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的投资收益率。例如,仅2021年第二季度,苹果公司营收达895.84亿美元。而苹果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尤为亮眼,这800多亿美元的营收之中,有177.28亿美元的收入是来自中国市场。必和必拓集团在华营收占其全球营收的比例达到一半以上,高通公司在华营收占比更是高达65%,通用汽车公司占比达42%。
据美国商务部统计显示,自2000年美国企业在华投资收益率首次超过其全球投资收益率以来,差距不断拉大。2014年,在华投资收益率达到峰值16.5%,高出其全球投资收益率5.5个百分点。即使在全球经济下行,中美贸易摩擦升级的2018年,美国企业在华投资收益率仍达到11.2%,较全球投资收益率高出2.3个百分点。据欧盟商会调查显示,有40%的欧洲企业表示,在华经营的盈利水平高于其全球平均线。
除了营收和利润,跨国公司还在中国市场实现多方面战略目标。例如,在电子、汽车、机械等领域,跨国公司占据中国市场三分之一以上份额。尤其在汽车零部件市场,外资企业市场占有率达到49.25%。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使得跨国公司的经营业绩普遍受到影响。但中国市场巨大的潜力,扎实的经济基本盘,持续改善的营商环境和政策红利,加之成效显著的疫情防控,使之成为跨国公司稳定经营业绩的重要保障。特斯拉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据特斯拉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递交的年报显示,特斯拉2021年在华收入达138.44亿美元,2020年为66.62亿美元,2019年仅为29.79亿美元,连续两年增幅超100%。
《报告》指出,获益的同时,跨国公司也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实现了双赢。除弥补中国在资金、技术方面的缺口外,还体现在:一是外资高科技企业提升了中国的创新能力,助力创新型人才培养;二是引进培育全球供应链,促进中国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是将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引入中国。
全球化智库在《2020—2021年度在华跨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曾指出,跨国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参与全球治理需求的不断提升,更是在华参与传播企业社会责任理念的实践者。
数字、绿色、服贸领域有广泛国际合作前景
中国对疫情的有效控制,强化了中国作为全球供应链中心和世界经济增长主要引擎的地位。据世界银行预测,2021年中国经济增长将达到8.5%。后疫情时代,中国经济具有三个显著的驱动力——经济一体化进程、数字经济和持续的人才红利。未来,在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经济、服务贸易领域,中外有广泛的合作前景。
基于以上分析,《报告》提出中国深度参与国际经贸合作的建议:
一是进一步完善全球治理合作机制,特别是对WTO、IMF以及联合国气候变化《巴黎协定》执行机制进行改革,逐步纳入协商一致原则,将中国从全球治理体系的跟随者、受益者,逐步转变为参与者、贡献者。
二是在法治建设方面,全面实施外商投资法及配套法规,推动修订对外贸易法,推动国内相关法律法规与国际最新经贸规则对接,实现司法建设方面与时俱进,并在一定程度上引领国际经贸合作的规则制定。
三是推动全球在数字、绿色治理等新兴领域加强合作。可考虑适时推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升级为世界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四是在已发布的《海南自由贸易港跨境服务贸易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1年版)》基础上研究制定自贸试验区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在更大范围推动服务贸易自由化。
五是加强第三方市场合作。例如,支持非洲、中美洲、东南亚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实现基础设施投资和绿色转型。
六是中美经贸合作的调整和深化。国务院曾指出,中美双方均从经贸合作中明显获益。未来,中美之间应展开深入磋商和沟通,寻找双边可以共同发展且互补的领域,尤其是数字经济、绿色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仍有较大合作空间。
七是促进人文交流。人文交流与经贸合作一样,都是中外合作的重要领域,还有助于加强经贸合作和政治互信。《报告》建议,青年对全球治理的影响力正在逐渐提升,加强青年间的人文交流,可以促进中外相互理解借鉴,激发合作创新。为此,建议深入打造“国际青年领袖对话机制”,建立国际人文交流合作的重要途径。
八是发挥好外商投资国家安全审查、反垄断审查、公平竞争审查等制度作用,坚持开放和安全并重,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为高水平的国际合作保驾护航。